马红梅:立足实际出谋划策,着眼未来做实项目

核心提示: “村干部是农村发展的领头雁,乡村振兴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农村现代化能否实现与村干部密切关联。”

本报记者 曾丽萍

地处茅山脚下、通济河畔的延陵镇大吕村,由原来的大吕村、圩桥村和韦北村三个经济薄弱村合并,由于境内土地属于耕地保护区,不能建造厂房招商引资,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但大吕境内水土肥沃,达到有机绿色标准,生态环境良好,是延陵镇的农业大村。

“村干部是农村发展的领头雁,乡村振兴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农村现代化能否实现与村干部密切关联。”自2019年正式入村上岗,延陵镇大吕村“乡村振兴领航员”马红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村干部队伍。

通过走访,马红梅发现村委会班子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层次较低,年轻后备干部配备严重不足。对此,她建议吸纳新鲜血液。在她的建议下,2019年10月该镇按组织程序招聘了2名年轻大学生充实到村委会。除了给村委班子加入“新生”活力,马红梅还提出了“退出”机制,对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超龄村干部实行退出,确保“领头雁”队伍质量。今年3月大吕共清退了3名到龄村聘用干部,改善了村两委干部老龄化现状,初步形成了村干部合理梯队。

“村干部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必须把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才能有效地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合力。”除了优化村干部队伍,马红梅还提出村干部报酬根据工作性质发放,以提高聘用干部的积极性。

延陵万顷洋生态农业园位于延陵镇大吕村。两年前,种植大户王清江有幸结缘大吕村,租用3000多亩土地,投资5000多万元,种植了2000多亩含硒有机水果、1000亩富硒米,带动了大吕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还让农民们学到了桃树梨树管养技术,增加了致富门路。2018年和2019年,他连续两年举办“富硒梨采摘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游玩采摘。

说起马红梅,该生态农业园的主人王清江一脸感激,说多亏了她的牵线搭桥,让他的生态园和村委会实现了“双赢”。今年受疫情影响,生态园的采摘游人气明显不足,园区富硒梨出现滞销。就在他发愁之际,马红梅上门给他“解了忧”。“村委会有平台,没产品;生态园有产品,缺销售平台。双方如果合作互补,可实现共赢。生态园的富硒梨可借村委会的平台、挂村委会的名义销售,不仅为生态园新增一条销路,还为村委会增加一笔额外收入,双方合作可实现双赢。”马红梅说,在她的牵线搭桥下,生态园和村委会达成销售合作意向,并实现了双赢。

驻村不仅人驻更要心驻。“大吕村集体经济薄弱,想干点事往往是有心无力。而我们驻村不是来走走场,不是混资历、积经历,而是要为当地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给村里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果。”一心想着为村集体经济谋发展的马红梅积极争取镇江市级扶持奖补、丹阳市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共250万元入股丹阳市惠村科技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20万元的固定收入。同时,她还协调争取2019年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用于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争取的上级资金到账后将入股丹阳市延陵农业服务经营部、购置高炮广告位项目进行租赁,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益12万元。目前,这两个项目都在进行中。

对于大吕的乡村振兴之路,马红梅认为,要结合实际,走一条以富硒米、富硒梨、富硒桃等主导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之路,用“美丽经济”释放乡村新活力。在今后的工作中,马红梅将带着大吕把农村的垃圾、污水、粪便集中高效处理以及绿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就没有乡村振兴的持续健康发展。”她还将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让他们享受村里的生态红利,主动参与村落绿化,在全村营建乡村振兴利大家,弄好振兴靠大家的浓厚氛围,通过美丽庭院、美丽村巷建设,从细节入手,寻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明为特点的美丽乡村,不断加快村民致富的步伐。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