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佳节秀才艺 老有所乐不知秋

核心提示: 值此重阳佳节来临之际,记者联系了四位“才艺达人”,展示他们之所长,以不一样的方式给全市老年朋友送上祝福,共庆佳节。

本报记者 陈晓玲

如今,不少老年人已认识到,晚年生活不能完全被动地依靠儿女,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于是他们选择走出家门,不断学习,开拓视野,自身多才多艺,生活多姿多彩。最美不过夕阳红。值此重阳佳节来临之际,记者联系了四位“才艺达人”,展示他们之所长,以不一样的方式给全市老年朋友送上祝福,共庆佳节。

《松龄鹤寿》作者李松鹤

《鹤寿》作者瞿采富

左上这幅《松龄鹤寿》出自78岁的退休老师李松鹤之手。李老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镇江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丹阳市老年书画协会会长兼党支部书记。精神饱满、神采奕奕,这是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六岁和书画结缘,就再也没有放下。退休后李老又报名上了老年大学,向前辈和同行学习。原来就颇具书画功底的他以画鹤而闻名,笔下的丹顶鹤活灵活现,画法表现细腻,用笔自然潇洒,画面产生一种空灵、幽雅的视觉效果。

李老退而不休,兴趣广泛,书画作品多次获奖。他积极参与社区各类公益活动,曾被兴隆苑、水关路东及新民中路社区聘为社区“工匠”,每年与老年书画协会理事们进社区、进校园,在学校教授书画技艺的同时,还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老年人最重要的是能开心过日子,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才是我们幸福的人生。”李老笑着说道。

用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就能创作出一幅幅活灵活现的民间艺术作品,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人物故事……郑静从小喜欢剪纸,长大后成了一名老师,除了在传承剪纸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创新外,她还一直研究如何将剪纸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平时除了吃饭、睡觉,郑静基本上都是与剪纸相伴。2011年,郑静前往上海,拜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

传承人郑树林为师。看着师父剪纸,她深受触动,更加觉得剪纸技艺应该和文化结合起来。

2016年,郑静被列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退休后,她受邀去学校上剪纸公益课,去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传授剪纸技艺。看到很多人对剪纸感兴趣,并且开始学习,她很是高兴。“虽然退休后更加忙碌,但忙得充实、快乐,传承技艺助力教育,我永远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郑静对记者说。

“退休后我加入老年书画协会,为了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我与几位书画协会成员成立了阳光书画社。”在太阳城社区100多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内,78岁的方敖生告诉记者,去年社区活动室成立了文化驿站,他就把书画社的活动安排在此处,每年在这里开展书画展活动,以满足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方敖生原是城东小学的校长,退休后被社区群众推选为社区宣传队队长,成为“社区文化的带头人”。他带领社区的文艺爱好者组

建了70人的文艺宣传队,多次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他自编自创的“逛丹阳”歌舞深受大家好评,多次荣获镇江、丹阳市级奖项。他还是市老年书法家协会横塘片区的组长。太阳城社区成立“白荷花”党员志愿者服务站,他主动加入志愿者行列;社区群众家庭矛盾,他上门调解;社区群众就业困难,他积极联系;社区群众生活困难,他自愿捐款……他说:“我发挥余热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