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垃圾桶成“摆设”

核心提示: 提到“垃圾分类”,市民都已不再陌生,分类垃圾箱出现在小区、街头已经好几年。然而,记者走访发现,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依旧缺乏,导致许多分类垃圾桶也成了“摆设”。

市民垃圾分类意识依旧缺乏

分类垃圾桶成“摆设”

本报讯 (记者 王国禹 通讯员 孙书平)提到“垃圾分类”,市民都已不再陌生,分类垃圾箱出现在小区、街头已经好几年。然而,记者走访发现,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依旧缺乏,导致许多分类垃圾桶也成了“摆设”。

8日上午,记者在城区多个路段观察,发现虽然每个垃圾桶侧面都标注有“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字样,但这些标识通常都被市民所忽视,导致一些明明是“不可回收”的垃圾却被扔在了“可回收”垃圾桶里。

在水关路上,记者看到一商铺店主将西瓜皮扔进了“可回收”的垃圾桶里。对于垃圾桶上的提示标签,该店主笑着说:“我没注意,也分不清究竟该放进哪个垃圾箱,反正扔进去就行了。”而在水关路水云东村3幢前,记者看到两个“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垃圾桶里,既有可回收垃圾,也有不可回收垃圾。小区居民孙女士坦言,自己平时没怎么关注过垃圾分类方面的内容,所以也不懂得分辨,通常都是将家里的垃圾一起打包塞进塑料袋里,看见哪个垃圾桶有位置就扔进哪个里面,其他居民也都是这么做的。

在其他小区和路段,记者走访发现,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也都不尽如人意。采访中,有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表示,目前问题的关键是大部分居民仍缺乏垃圾分类意识。其实,垃圾分类需要人人参与,改变投放垃圾的习惯并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养成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难在一两年内收到成效。

记者从环卫部门了解到,近年来,为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加快垃圾分类工作落实,环卫部门经常走进社区、走上街头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同时,环卫部门还成立了再生资源办,专门上门收集可回收垃圾。

垃圾分类,任重道远,环卫部门呼吁广大市民,在投放生活垃圾时请注意分类,自觉按照分类提示投放废弃物,共同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