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点亮暗夜,她不再踽踽独行

核心提示: 56岁的陈新娥从睡梦中醒来。她听到树上的鸟叫声,听到了隔壁二嫂干活的动静,知道这是早上了。她从床上坐起来,摸到了床头一根半人高的棍子,一手握着棍子不时点地,一手朝前摸索,慢慢地走到卫生间洗脸、刷牙。

o_1eeov7rbm6bln01g04g6u15mpc

o_1eeov7rbm1l8j1msr1euq1dr84bce

图为志愿者在为陈新娥擦去眼角的分泌物。

QQ截图20200909094218

图为如意慈善的志愿者给陈新娥(右)带来了糕点。

记者 云莹 通讯员 邹红叶 摄

本报记者 云莹 通讯员 邹红叶

56岁的陈新娥从睡梦中醒来。她听到树上的鸟叫声,听到了隔壁二嫂干活的动静,知道这是早上了。她从床上坐起来,摸到了床头一根半人高的棍子,一手握着棍子不时点地,一手朝前摸索,慢慢地走到卫生间洗脸、刷牙。随后,她走出家门,缓缓踱步到二哥二嫂家门口,问道:“早饭好了吗?”“你稍微等会儿,我把几件衣服洗了给你端过去。”二嫂尹毛青回答她。

现在,陈新娥眼睛看不见了。从去年10月眼睛发生病变,到最终确认失明,她已在黑暗的世界里度过了大半年,白天、黑夜对于她来说没有了分别。

疾病突袭:2岁时右眼失明,医生曾断言她活不过15岁

陈新娥家兄弟姐妹7人,她是家里的第5个孩子。她的人生才开启时,命运就给了她当头一棒。2岁那年,她突发高烧,看遍了当地医院仍没有好转。彼时,家人发现她右眼球凸出,于是赶往上海中山医院求医。

“医生说她白血球高,动了手术也止不住血。”陈新娥的二哥陈小成回忆起妹妹小时候生病的情形,只记得父母告知的这几句话,具体是什么病,他也说不上来。“医生还说她这病活不过15岁。”医生的判断让一家人的心沉到了谷底,但父母没有放弃她。在那个年代,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陈新娥的父母决定,只要孩子活一天,他们就照顾她一天,直到她离开人世。陈新娥的右眼最终失明了,她靠着仅存的左眼来认识、观察这个世界。因为生病,她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她一天天长大,似乎除了右眼看不见、发育没有同龄人快,其他方面并没有不同。

她安然生活到15岁时,随着兄弟成婚、姐妹外嫁,她和父母组成了一个“三口之家”。尽管洗衣、做饭这些生活技能她也掌握了,但她仍是家里被照顾的那一个。直到二十多年前,母亲、父亲相继离世,陈新娥开始独自生活。

变故陡生:右眼病变波及左眼,求医问药仍未保住视力

独自生活的陈新娥并不孤单。她住着三哥陈书成家的老房子,隔壁是二哥陈小成和弟弟陈夕成家,方便相互照应。陈书成早年在老房子后面安了家,但也仅相隔几百米,所以也能常常过来看她。大哥陈兆成家在东马场村,离她居住的大钱村油榨自然村虽然不像其他几个兄弟这么近,但得空了也会回来看看她,姐姐和妹妹亦是如此。在兄弟姐妹的帮衬下,陈新娥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也算过得去。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她有时还能帮着哥哥和弟弟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然而,这份平静却在去年下半年被打破。当时,陈新娥突然感到右眼剧烈疼痛、流脓、溃烂,连带着引起头疼,不久后左眼也疼了,看不清东西。家人带着她去了中医院,医生建议她去南京大医院看看。

之后,陈新娥在家人的陪伴下去了南京。“我妹妹心脏不太好,我们先带她去了南京胸科医院,再去了省人民医院看眼科。”陈小成称,在医院检查后,医生确认陈新娥的右眼发生病变,影响了左眼的视力,需住院接受手术,摘除右眼球。今年4月陈新娥再度入院进行了左眼角膜移植手术。“我们都盼望着通过手术能保住她左眼的视力,这样她生活还可以自理。谁知,两个月后复查,植入的角膜和她的眼睛不融合,配不上。”陈小成叹道。

最后的希望破灭,陈新娥成了盲人。

家人有爱:悉心照料生活事宜,不愿她在黑暗中独行

失去了视力,陈新娥生活在了黑暗中。她辨不清方向,分不清白天黑夜,对时间没有了概念。刚失明那会儿,有几次晚上出门差点找不到家。“有一次,大半夜的,村里有人来喊我们,说新娥出了家门迷了路,边走边喊‘我找不到家了’。”陈新娥的二嫂尹毛青说,“现在想想都后怕,要不是熟悉的村民听到她的声音,下楼看了一眼,说不定她就会掉进村里的池塘,因为那时她已经走到池塘边上了。”

失去光明的痛苦尹毛青虽无法感知,但陈新娥的变化她看在眼里:脾气变暴躁了;不愿出门接触人;吃过饭就躺在床上;不可避免地要出门的话,会戴个鸭舌帽,把眼睛挡住……“知道她心里难受,但我也不会说什么开解她的话,只能照顾她的日常生活,让她饿了有饭吃、冷了有衣穿。”尹毛青说,原本陈新娥失明以后的饮食起居都要假手他人,比如挤牙膏、滴眼药水、放洗脸水等,但这段时间,她引导着陈新娥熟悉家里的摆设,告诉她物品放置的位置,让她学着自己去摸索。“一来我自己心脏不好,家里事情也多,顾不过来;二来也让她有事做,别整天躺在床上。”尹毛青说道。

“新娥以前很爱干净,家里东西不多但打扫得很整洁。看到她现在整天不修边幅,大白天还躺在床上,我心里也不好受。”陈新娥的三嫂陈玉兰称,她总是会把陈新娥从床上拖起来,拉着她到自己家里坐坐,陪她说说话。

类似的“陪伴”,其实早在陈新娥还未完全失去视力时就开始了。“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就说好了,只要我们几个在,就不会丢下她。”陈小成称,从去年至今,妹妹到南京医院去了不少于20趟,之前几乎一个星期去一次,手术、复查、配药,直到医生宣布左眼复明无望,这才放弃了。“我们兄弟几个年纪大了,不会开车,也不懂网上挂号,每次去复诊,都是我儿子、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这辈的年轻人带她去。他们把工作提前安排好,一大早开车带着她去医院。”陈小成说道。

社会有情:联系帮扶、落实政策,大爱将她包围

大钱村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陈新娥的情况村干部记挂在心,逢年过节总会上门走访慰问。早年村里还帮助她办理了残疾证,每月可领到几百元的生活补贴。“我们了解到,这些年陈新娥的残疾补贴大多数都原封不动地存在那里,但去年、今年两次住院花了6万多元,不仅自己的补贴全花光了,兄弟姐妹还凑了几万元。”该负责人表示,现在村里正帮着陈新娥落实医保报销政策,同时也在帮她申请盲杖等辅助器械。

此外,今年5月,“高水平小康·丹阳在行动”活动开展后,村里及时上门摸排,并经云阳街道审核,将陈新娥的情况录入了“万善丹阳”App,随后得到了如意慈善公益服务团的关注,他们将对陈新娥进行结对帮扶。

7月22日上午,如意慈善公益服务团的多位志愿者走进了陈新娥家。他们帮她打扫了家里的卫生,给她带来了零食、糕点,送来了一套新衣服,还给了5000元帮扶款。得到志愿者们的帮助,陈小成很感动。“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家境都一般,社会帮扶解了新娥的燃眉之急。”他说,“新娥这几天说眼睛痛,眼睛里分泌物很多,装了义眼的右眼还发炎了,我们准备带她去找医生看看,可能还需要动手术。”

志愿者们表示,陈新娥的情况他们将持续关注,会定期上门看望她,帮助她处理生活琐事,陪她聊天解闷,同时筹措后续的治疗费用。“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帮助陈新娥,让她的情况好起来。哪怕看不见,也希望她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不再封闭自我,生活得越来越好。”一志愿者说道。

22日当天,志愿者们帮陈新娥整理了床铺,给她换上了新买的红色上衣,喂她吃了松软的小糕点……陈新娥感受到了来自家人以外的热心人的关怀,被爱包围着的她露出了笑容。

记者感言:

采访过程中,记者和陈新娥的直接对话并不多。她戴着鸭舌帽,把眼睛隐藏在帽檐下,即使坐下了,手里还扶着当做盲杖用的细棍子。家人商量着给她剪短发,方便洗头,她先说“好”,但没多久又反悔了,说“不要剪”,显得有些自卑,还缺乏安全感。

家人说起她患病求医的经历,她脸上没有表情,只默默听着,并不插话。整个采访中,她大多数时候是沉默的。显然,她还没有完全接受双目失明这个事实,更没有适应没有白昼的黑暗世界。相比物质关怀,此时她更需要的是精神关怀、心理帮扶。家人的陪伴、温柔的劝慰能帮助她一点点重新建立生活的勇气,帮助她点燃信心之火,击退内心对黑暗的恐惧。

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像陈新娥这样的困难户不止一个。他们的情况或许类似,但又有不同。对这类人员的帮扶,既要一户一策,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阈值,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孤独地忍受生活的磨难,还有社会大家庭可以依靠;让他们相信即使身处困境,自己依然有过好生活的权利和感知幸福的能力。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