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恩爱八十载 七夕欢度“橡树婚”
——记我市一对九旬老伉俪
本报记者 魏裕隆
昨日是七夕节,一对对情侣和夫妻在这个节日里,用各种方式秀恩爱。我市97岁的王良弼和老伴王农英相伴80年,迎来橡树婚。他们在这一天,用最朴实的语言,互相表达爱意。他们朝夕陪伴、相濡以沫,诠释爱情的真谛,相知相伴到五代同堂,共同谱写了一段美好爱情佳话。
妻子里外一把手丈夫桃李满天下
1940年,17岁的王良弼与王农英喜结连理,他们生养了三女二男五个孩子。回忆当时的爱情,王良弼说:“结婚那年因我父亲患胃癌病重,旧时迷信风俗,家中有人病重时,用办理喜事的方式,来驱除所谓作祟的邪气,希望病人转危为安,俗称冲喜。”王良弼回忆,自己完全受父母之命与王农英结了婚。
婚后,王良弼还在上学,家务全靠妻子王农英料理。当时,公公病故,婆婆年迈多病,家境比较艰难。妻子王农英毅然挑起家庭重担,每天起早贪黑,以耕田种地为立家之本。此外,她还学会了养蚕、织布和养鸡鸭等副业技能,勤劳节俭,操持家务,使全家能够勉强生活下去。
王农英在家里是个巧媳妇,在生产队是个女劳模。1954年,她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她自觉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由于妻子是个贤内助,王良弼可以安心地在外工作。从1944年做老师起,王良弼在教育园地里辛勤耕耘。他先后历任埤城中心校校长、吕城中心校校长、大泊中心校副校长等职。1986年正式离休后,他又被借用到大泊乡镇府参与工会工作。
与老伴同进同出献余热93岁入党
2011年,在市实验学校党总支和开发区毛家社区党总支的关心和支持下,王良弼和其他退休老师在开发区毛家社区,原大泊中学内创办了学习辅导站,以书画为特色,以思想教育为核心,辅导学生写字、画画等。王农英虽然文化不高,但积极配合丈夫书写宣传标语、出宣传栏、办书画展等。
9年来,夫妇俩每天早晨8点步行至校外辅导站,中午再步行回家吃饭,下午又步行过去,每天两人来回四趟,风雨无阻。谈起老伴的身体,王良弼感慨:“2015年5月,农英患上了食道癌,儿女们忙于工作不能每天照顾,我就放下手头工作,在医院陪了她整整50天,直到出院。80岁时,她在家时常会昏倒,去医院又检查出心脏有房颤。”不放心老伴一人在家,王良弼便带着老伴一起去辅导站,还随身带着救心丸等药,以备需要时能够急救。
身退心不退的王良弼,在发挥余热的同时,还不忘多次向开发区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2017年,93岁的王良弼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也与老伴的支持帮助是分不开的。
和睦为健康之本孝顺是长寿之根
如今,两位老人身体健康,性格开朗,和蔼可亲,每天都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相处80年,两位老人一直保持着甜蜜的爱情生活。问其有什么秘诀?在王良弼看来,家庭幸福和睦,不争不吵,跟个人修养和性格很有关系。“我们两个人在一起,就是有话说,交流感情,这点很重要。另外,我的性子平和,老伴属于急性子,我都耐心引导她,用幽默风趣的话语逗她开心。”王良弼笑着说。
王良弼和王农英还是毛家社区乃至开发区恩爱夫妻的典范。从子女到孙辈,个个都敬重二老,孝顺老人,形成了温馨和睦的家风。孙子王向阳介绍,爷爷奶奶的性格很开朗、很善良,再大的困难也不见他们犯愁,两人都是乐观面对。平时二老吃饭,就是一碗面,两人都让着先给对方吃。如今二老已是五世同堂,每逢结婚纪念日,一家人都要专门为他们办场喜庆的贺宴。
两位老人之间没有象征爱情的玫瑰,没有甜言蜜语的浪漫,没有海枯石烂的誓言,但风风雨雨一生,相濡以沫、不离不弃,这才是最纯真的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