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机械+科技”筑梦百亩梨园

核心提示: 农场管理者李鹏峰闻声而出,带着记者在梨园边走边看,一脸骄傲地介绍着这片饱含他心血的一棵棵梨树,让记者不由得想要了解这位种植户的故事。

本报记者 魏郡玉 通讯员 石俊

图为李鹏峰和他的翠冠梨。记者 魏郡玉 摄

一场大雨,暑热略散,记者走进位于访仙镇永丰村的绿舟农场,远远望去,绿网之下,一排排葱郁的梨树十分整齐,尤为引人注目,近看发现梨树上已经结了小果,小小的垂在枝头,甚是“可爱”。农场管理者李鹏峰闻声而出,带着记者在梨园边走边看,一脸骄傲地介绍着这片饱含他心血的一棵棵梨树,让记者不由得想要了解这位种植户的故事。

将梦想厚植于家乡沃土

如今,绿舟农场已经结果的梨树有350多亩,在李鹏峰的规划中,他正致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亚细亚”,并留出了800亩土地用于种植翠冠梨。作为一个有梦想的创业者,李鹏峰正朝着新型果农的目标努力奋斗着。

“这350亩挂果的翠冠梨,已经辛苦培育了4年,今年首次少量挂果,为的是培养树形,保证今后的梨有最好的品质!”李鹏峰在经过大半年的外出考察后,农场引进了日本先进的梨园管理技术,采用生草栽培、有机栽培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建设了一个标准化梨园,力求用高品质梨吸引消费者。

绿舟农场的梨树栽培模式可谓别具一格,它是由水泥柱、钢丝线等搭建成平棚架面,一行行定植的梨树在弯枝做成树形后,正朝着固定的平面架生长。但谁都想不到,这种独特的栽培模式连搭建的师傅都没有见过,于是从选择搭建的材料到搭建,李鹏峰只能亲自上手,反复琢磨,给师傅们搭了20亩的样板出来。而天天在田野间奔走的李鹏峰皮肤也越来越“接地气”了,他笑说,“做农民才发现自己越来越黑,但是我觉得黑点就更像个农民了。”

从一心“出走”到毅然返乡

离开丹阳后,李鹏峰去过首都北京,也在“魔都”上海打拼过,小时候的经历让他暗下决心再不做农民,但让人意外的是,5年前,那个一心想走出去的李鹏峰却毅然返乡当起了梨农。

“小时候看父母在生产队出工,累了一年全家还是吃不饱、穿不暖。那个时候我就想着,长大了千万别再种地了。”17岁,李鹏峰就进入了社会,他在北京打过工,也开过出租车,后来辗转在鞋厂干了十年。2013年,不甘于平凡生活的他到了繁华的上海都市,机缘巧合下进入了一个比较好的行业,虽然忙和累一直是生活的常态,但见过人情冷暖、体会过孤独和茫然后,他收获了很多人生的经验,也成为了他自主创业的宝贵财富。

当被问及为什么改变了对农民这个身份的看法,李鹏峰感慨道:“时代变了,现在的农民不再是只会埋头苦干、靠天吃饭的代表,而是有技术、有理想、职业化的创业者!”于是,在5年前接触到翠冠梨后,李鹏峰觉得农业还是大有可为的,于是毅然返乡在公司组建的绿舟农场内负责梨管理和经营,行走于乡野田间,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创新思路,管理省工省时

机械化、科技化、精细化管理,李鹏峰正在为高品质梨园建设和提高林果业机械化水平提供示范。再过不久,绿舟基地的亚细亚蜜梨就要上市了。

“不管是农业还是工业,用机器替代人工,都是一种趋势。”梨树这类果品生产属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用工繁杂是规模化生产遇到的最大瓶颈,但是在绿舟农场基地,他们陆续引进了用于果园中耕、除草、施肥、植保等一系列的先进配套机具。如日本顶尖的植保机一台就高达25万元,撒肥机可自动装施肥料1吨左右。除了梨子采摘需要人工操作外,梨园的整枝、旋耕、开沟、打药和施肥环节,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机械装备总投资也超过了200万元。

而在棚架栽培、机械化管理下,梨园体现出了高品质、轻简化、省力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方面的优势,既适合产业发展,又适合观光采摘。

“今年梨园将迎来采摘期,我们始终以打造高品质梨为目标,借助被省农科院列入长江流域梨树肥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基地这一契机,不断推进机械化、科技化、精细化管理,为全省高品质梨园建设和提高林果业机械化水平提供示范。”说到今后的发展,李鹏峰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