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裕隆
“其实现在很多独居老人大都活在子女、他人的同情中,我认为老年人就应该过好自己的生活,不需要被别人同情。”我市66岁的单身困难老人邹明耀(化名),近日来电与记者探讨了老年人是否需要被同情这一话题。老人感慨,每个月家里总有社会上的爱心组织上门探望服务,虽然这些组织给予自己温暖和生活帮助,但他认为自己晚年生活不需要被同情和帮助,这让他显得异常卑微。
关爱老人是正确的,每个人都会老,但从个体而言,老年人也有自尊,那么该如何拥有不被同情的老年呢?
“不学习的人最该被同情”
在72岁的阎志兴大爷看来,很多人年轻时有才华,但退休后都荒废了,甚至不愿学习,这才是最值得同情的。阎志兴自2001年开始坚持上老年大学,学习了英语、二胡、书法等课程,十几年下来英语掌握了1000多个词汇量,还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阎大爷十分感叹地说,“五年前,我女儿定居英国伦敦,隔半年就要请我过去帮忙带孙子。可是到了那里我才发现一句英语都听不懂,在那个陌生的地方感觉特孤独。有段时间情绪不好,后来上了老年大学的英语班,整个人精神多了,再去女儿那边也适应了,后来就跟女儿一起住了。”阎大爷认为,学英语真的改变了他的晚年生活。老年人退休后加强自我学习,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根本没有精力去害怕被子女忽略、被社会遗忘,他也从来不会觉得这样的老人需要同情和可怜。
业内人士认为,老人通过学习,能更大程度实现自我精神赡养。这种类型的老人首先要学会筛选,挑出最喜欢的1~2个兴趣发展,确保自己的精力可以完成且坚持下去。老年人退休后,直接参与的事少,视野有局限,知识又陈旧,为增加注意力,只好借助话语寻求心理平衡。建议这类老人尽量保持心态平和,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此外,子女也要从老年人的心理出发,不要过多地进行同情和关怀,如果意见不统一,也不要继续纠缠,学会转移老人注意力。
如何拥有不被同情的老年生活?
如何拥有不被同情的老年生活?业内人士列举了一些被同情老人的情况:不被子女孝顺、与社会脱节、被疾病打败。如今,很多子女不孝顺跟老人本身有很大关系,如自己是不是太依赖子女,一味满足儿女的需求,培养了子女啃老的习惯。另外,他建议在老人退休时,就要试着主动给子女打电话让他们养成常联系的习惯;养成开家庭会议一起协商的习惯,让自己在家庭事务上有一定发言权。
我市101岁高龄的黄林去年获得了第九届全国健康老人称号。几十年来,老人一直坚持体育锻炼,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练太极剑健身,下午午睡一个小时之后,步行至老干部活动中心打桥牌,风雨无阻,从不间断。这两个健身方式已经成了他生活中的必修课。
老人生活规律,身体健康,他还与93岁的老伴十分恩爱,从2017年开始,二老都会在小区内散步半小时左右,两人总是携手相伴,互相体贴,互相照顾。如遇下雨天,就在家中来回散步锻炼。
子女介绍,老人的生活从来不需要他们操心,老人心态平和,从不过多地干涉子女生活。与子女相处,他们更乐于把生活经验、处事方式分享给儿女、孙辈,交流中更是以互相尊重为前提。
幸福感不应该只来源于子女,更要来源于自己
也许当下会觉得很轻松舒服,但一旦到了老年,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身体与思想都在与时代脱节,便会开始渴求陪伴,寻求关注,以致只能去“骚扰”自己的子女;有些人热衷于老了搬去和子女的家庭同住,认为自己能帮忙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小孩,就是一种幸福。但其实,活到一把年纪,远离自己的朋友和家乡,强迫自己适应陌生的环境,还唯恐给子女添了乱,这种滞滞泥泥的生活,又有何幸福可言呢?
其实,没有谁能为另一个人的人生完全负责,能为一个人负一辈子责的只有自己。人一老,就该全心全意为自己而活了。人就这一辈子,属于你的时日已过一天少一天。能想象最好的晚年,就是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自由自在地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