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实用健康小贴士

核心提示: 根据多年气象资料统计,我市常年出梅平均日期是7月2日,眼下已经超出了这个日期。从目前的天气状况来看,究竟何时出梅仍然是个未知数。梅雨天需谨防哪些疾病乘虚而入?饮食起居上要注意些什么?

每年的梅雨季,变幻无常的天气常会使人感觉不舒适、犯困、易疲倦。据了解,自6月10日入梅以来,我市降雨过程偏多偏强,截至7月3日上午10时,全市平均梅雨量为303.9毫米,超出常年平均梅雨量(249毫米)两成多。而根据多年气象资料统计,我市常年出梅平均日期是7月2日,眼下已经超出了这个日期。从目前的天气状况来看,究竟何时出梅仍然是个未知数。梅雨天需谨防哪些疾病乘虚而入?饮食起居上要注意些什么?

梅雨来袭,早防疾病

皮肤病最常见的是虫咬性皮炎和足癣。专家提醒,蚊虫叮咬后出现由于抓挠引起的红肿过敏等症状,不适合用激素性药物,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要去草丛或者植物茂盛的地方,室内保持通风;足癣在梅雨季节较多发,汗多和穿不透气的鞋袜是诱发足癣的两大因素。

胃肠病天气潮湿,加上劳累、熬夜会影响肠胃功能,或是误食了变质发霉的食物都会引起胃肠不适。消化内科专家提醒,将生熟食物分开,不吃隔夜餐,同时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急性胃肠炎发作。

关节痛最多见的是膝关节痛,其次是踝关节和肩关节疼痛。骨伤科医生提醒,抵抗力差的老年人,少吹空调,避免久坐或是过度劳累。备些消炎止痛、祛风除湿的药物。若关节疼痛加重需及时就医,对症治疗,缓解疼痛症状。

心病潮湿闷热的梅雨天气,催生了不少“心病”患者。防范“梅雨心病”,应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喝绿茶和白开水;入睡前喝杯牛奶或百合莲心龙眼汤;注意劳逸结合、适量运动。

健脾利湿药膳防病

梅雨季节,暑热和雨水相互作用,暑热越重,空气中越潮湿,就是常说的“暑必夹湿”,夏季暑湿明显,易侵袭人体而致病或不适,主要影响人体脾胃功能,表现为全身乏力、困重、腹胀、大便黏滞等。夏季胃肠道不适,如腹胀、食欲差、大便不成形,或兼有感冒,中成药藿香正气水(胶囊)是家庭必备,无病可防、有病可治。

饮食上,中医认为不宜过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建议多吃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山药、冬瓜、丝瓜等。中医推荐两款健脾利湿的药膳,即薏仁赤小豆汤和山药冬瓜汤。薏仁赤小豆汤,取薏仁、赤小豆各50克,煮烂,喝汤即可。山药冬瓜汤,取山药50克,冬瓜150克,做汤即可。还可用绿豆、赤小豆、薏米、茯苓,煎汤或煮粥;还可用佩兰、荷叶泡茶饮;炒菜时放点生姜、桂皮、砂仁、蔻仁这些香料,都有防湿、祛湿功效。

除药膳外,还可通过针灸疗法祛湿。在多雨季节,容易湿气重,以经络病(颈肩腰腿痛等)和脏腑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炎或胃寒等)为主,可通过脐疗、火罐疗法、穴位贴敷以及温针灸等疗法祛除寒湿症。

饮食清淡,规律作息

如何安全度过梅雨季预防疾病发生呢?专家提醒:饮食清淡。少食油腻和辛辣、甜品,少饮酒、少吃冷饮,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作息规律。不熬夜,尽量晚上10点前休息,中午最好能小睡片刻,以缓解暑热天气所带来的疲倦无力感;适量运动。傍晚时分去户外走走,适度锻炼出汗排湿,但不要大汗淋漓,同时注意出汗后要勤换衣,以免诱发感冒。同时,不要长时间接触潮湿的地方,不要过分贪凉。若感觉闷热,使用空调适当降温和抽湿。作息规律、调整饮食的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防止湿邪的产生。

(玉艳)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