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中心丹阳日报小记者走进珥陵镇碧云天生态农场下田学习插秧
体验农耕苦 方知盘中甜
本报记者 李潇 通讯员 周玲
图为丹阳日报小记者在田间体验插秧。 记者 李潇 摄
20日上午,在珥陵镇碧云天生态农场的农田里,出现了一群孩子,他们脱下鞋子、卷起裤脚下田插起了秧。原来,这是融媒体中心丹阳日报小记者团组织小记者下田插秧,体验农耕文化感受劳动艰辛。
当天上午9点,20多名小记者来到农场的田边,男生都显得很兴奋,而女生却有一点小顾虑:衣服弄脏了怎么办?有没有虫子?但所有小记者还是都下了田,没有退却。泥水没过小腿,小记者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在市老专家协会水稻栽培专家周铭成的带领和指导下,小记者们开始在稻田里有模有样地插起秧来。
“你们知道香喷喷的米饭是怎么来的吗?”周铭成提出问题,小记者们纷纷抢答,却没有人能完全答对。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很多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还从来没有接触过农活。
“现在,一些种过田的庄稼汉关于耕种的记忆都逐渐模糊了,更别说从来没沾染过泥土的后辈们了……”周铭成说,稻米能够最终呈现需要经过很多工序,包括耕田、播种、育苗、插秧、治虫、除草、收割、加工等诸多环节,可以说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而现在的孩子大多不知道这个过程的艰辛,平时还会浪费粮食。
刚下农田的时候,小记者们都很兴奋。“伯伯,秧苗怎么插啊?”小记者们向一旁的农民伯伯请教。“你们第一次插秧没经验,首先轻握秧苗中段插下去,等秧苗扎入地里立稳后再放手。两株秧苗间要有一定的距离,然后轻挪步伐往后走。”在农民伯伯和周铭成的指导下,小记者们认真学习握秧苗的手势、插秧姿势、了解注意株距和行距等,不一会功夫,稻田里已插满了绿油油的秧苗。
背对前进的方向,屈膝弯腰,小记者薛一凡插下了第一株秧苗。正在大家认真学习插秧时,只听见“扑通”一声,一位小记者一屁股坐在了泥水里,瞬间成了“泥孩子”,这把大家都乐坏了。活动进行了大约半个小时后,很多小记者已是满头大汗,嘴里不停地喊累。尽管如此,大家仍没有放弃。
时至中午,小记者们陆续完成了插秧,一个个走上了田埂,蜿蜒的路上,远远望去,甚似一群劳作后的乡村归人,留给满田秧苗以他们的背影。
此次插秧活动,报名的小记者很多。其中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出生前,他们一家人住在农村,不时还下地干活,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一家人就搬到了城里生活,农活也不再做了。他觉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显得有些娇气,于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刻意锻炼孩子吃苦的能力。“只要是小记者团组织的体验劳作活动,我都会替孩子报名,希望通过参与活动让她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位家长说道。
丹阳日报小记者团负责人告诉记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始”这些农耕文化小记者们都在书本上学过,但却没有几人真正接触过农耕,为此,他们不仅组织小记者下田插秧,还曾组织小记者体验割稻子等,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小记者体验劳动的艰辛,磨练他们意志,在劳动中快乐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