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袖珍”养老院,七旬夫妇尝试农村家庭式养老模式

核心提示: 在开发区颜春春塘村31号的村民家院子内,每天都能看见好几位行动不便坐在轮椅上的老人

图为蒋水仙照顾养老院的老人。

记者 张敏 摄

本报讯(记者 张敏 通讯员 吴二林)在开发区颜春春塘村31号的村民家院子内,每天都能看见好几位行动不便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或聚或散地晒着太阳。他们中年纪最大的98岁,最小的76岁,而负责照顾他们的竟是两位古稀之年的老人,也是这间屋子的主人:茅忠炎和蒋水仙夫妇。

一年多前,茅忠炎在朋友的建议下,尝试在自己家中开办小型的养老院。“我家闲置的屋子比较多,稍微改造一下,可以容纳一批农村老人来这里养老。”茅忠炎告诉记者,村里以及周边村子里的留守老人较多,这些老人的子女有的已经搬进了城里居住,有的常年在外打工,老人不仅需要人照料,内心也十分孤独。看到这样的情况,基于帮扶老人的想法,茅忠炎与老伴蒋水仙在办理了相关手续后,把“忠炎养老院”办了起来。

说是“养老院”,其实就在茅忠炎的家,老人居住的房间都是稍加改造而成的,区分男女居住场所,每个房间住三位老人,不大的客厅改造成了老人们临时活动的场所。住在这里,没有太多现代化设施,就像住在普通的村民家里一样,老人们聚在一起晒太阳、聊天也像是邻里间的串门。这里的护理人员、食堂工作人员、洗衣工等都由蒋水仙一人担当,而敬老院负责人、门卫、采购人员则都是茅忠炎。

茅忠炎、蒋水仙都已经70多岁了,虽然蒋水仙本身身体不够硬朗,照顾起养老院内的老人来略显吃力,但她仍尽心尽力地做着。

养老院目前住着10位老人,年龄超过90岁的就有好几个,他们日常起居很难自理,照料他们需要蒋水仙花很多力气和时间。“一些高龄老太太起身小便离不开人帮忙,有的体型较大,扶着或抱着她都很吃力,也很耗时。”蒋水仙称,自己不仅要对老人们做到“随叫随到”,还要清楚地记住每个老人的用药情况,曾经有一位老人早上要吃5种药,晚上要吃2种药,蒋水仙从未弄错过。

家庭式养老院虽比不上大型的养老机构,人员较紧缺,条件也有限,但住在这里的老人均表示内心很踏实。由于老人多来自本村或周边村子,对茅忠炎、蒋水仙夫妇比较熟悉,也很信任。在加上养老“离家不离村”,老人很容易适应环境。

茅忠炎、蒋水仙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首先是人力的不足,古稀之年的他们本身也是老年人,“身兼数职”对他们来说比较吃力,此外,住进养老院的老年人多体弱多病,专门的医护人员也需要配备。资金方面也存在一定压力,收费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让已经经营了一年多的养老院发展缓慢。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