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血缘关系,却被当作至亲之人

核心提示: 5日下午,一名男子帮着上高一的小琳(化名)整理上学需要的物品,准备送她去学校。他一边整理着物品,一边关切地问着各种问题,就像是一位父亲在和女儿聊天一样。

本报记者 李潇 通讯员 恽汝成

图为戎南楼接小琳(化名)放学回家。

“笔都放笔袋里了吗?被子给我……和奶奶说再见!”5日下午,一名男子帮着上高一的小琳(化名)整理上学需要的物品,准备送她去学校。他一边整理着物品,一边关切地问着各种问题,就像是一位父亲在和女儿聊天一样。但这位名叫戎南楼的男子并不是小琳的父亲,而是从2015年开始结对帮扶小琳的“爱心爸爸”。几年来,戎南楼就像一位父亲爱着女儿那样,关心和帮助小琳,为她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成为了与小琳没有血缘关系的至亲之人。

小琳家住开发区祈钦村,2008年至2011年期间,她的妈妈和爷爷相继去世,之后父亲也离开了家。“家里的顶梁柱没了,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连续好几年小琳上学的费用都是四处借来的。”小琳的奶奶黄秋月(化名)说道。直至2015年,上七年级的小琳放暑假时,玉汝于成发起人恽汝成带着几名志愿者来到她家里了解情况后,将小琳列为资助对象,具体对接人就是戎南楼。

之后,戎南楼一直关心帮扶着小琳。最近,在得知小琳要开学后,5日下午,他便带着小琳将准备好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送到学校集体消毒,然后又将小琳送回家,第二天一大早他再接小琳去上学。“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比较多,而且现在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打车不安全,所以我送她去学校。”戎南楼说,孩子的安全最重要,所以无论自己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来送小琳去学校。

送小琳去学校的当天,黄秋月见到戎南楼时一点也不惊讶,因为五年来,不管是否需要帮助,戎南楼都会经常出现在她家门口。“本来我想自己送孙女去上学的,这时他就来了,他说开学需要携带的东西比较多,还要办理入学手续,担心我忙不过来。”黄秋月说,“本来疫情发生的这段时间就已经够麻烦他了,所以我原本是不好意思再劳烦他的。”

黄秋月告诉记者,戎南楼是一名社区工作者,疫情期间工作很忙碌,但对祖孙俩的关爱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疫情期间,因为要上网课,戎南楼打电话问黄秋月是否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为了不麻烦戎南楼,她回答没有困难。但实际上,家里只有一台旧手机,而且没有网络,小琳只能在楼顶的平台上借用邻居家的网络上网课,但因为邻居家用手机的人多,网络经常卡顿影响学习,并且平台没有什么遮挡,每逢阴雨天,小琳只得打一把伞坚持学习。“看到孙女的手冻得通红,我很心疼,不得已给他打了电话。”黄秋月说,挂断电话后,不到一个小时戎南楼就赶了过来,帮小琳办了一张网卡,“我也是事后才知道,原来那次我打电话给他时,他刚准备吃饭,结果接到电话后饭都没吃就赶过来了。”

黄秋月说,小琳在家里上网课的那段时间,戎南楼着实操了不少心。戎南楼加入了小琳所在班级的家长微信群,老师每天会把作业发到群里,戎南楼看到后便传给小琳,由于家里没有打印机,小琳只能手抄,把作业做完基本得到晚上8点左右,然后小琳再把作业传给戎南楼,戎南楼传给老师批改后,再传回来订正,然后再传给老师批改……每天都要到晚上10点左右才结束,有时候则会更晚。

采访中,黄秋月告诉记者,戎南楼已经成了她们祖孙俩的“守护神”。“小琳学校发的电话卡没有费用了,我不会操作,要找南楼;班级群里要买资料了,我弄不清楚,要找南楼;孙女需要买台灯,隔天南楼就买了送到家里;南楼还帮我申领和打印健康码,送口罩和各种防疫物资给我们……”说起戎南楼为她们所做的事情,黄秋月滔滔不绝,她说,虽然戎南楼和她们并没有血缘关系,但她们已经把戎南楼当作至亲之人。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