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马骏)昨天下午,某化妆品牌导购员小燕(化名)开始上班,不同于平时在商场里开启自己一天的工作,这次她是在家里的一间空房间里打开手机进行直播。“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在网上当主播,感觉挺奇妙的。”小燕说,“平时在专柜一次只能服务一位顾客,而线上直播可以同时给多位顾客讲解。”小燕认为这是一种高效率的服务方式。
记者了解到,受疫情影响,不少线下实体商户都转战网络,开始他们的工作“新方式”。90后小邓的家中经营着一片果园,受疫情影响,春节后,生意陷入困境,小邓寻思着,虽然不便出门,但顾客的需求并没有减少,于是他在网上开始了直播带货,没想到效果不错。在小邓的直播间里,不时有顾客留言“所在地区缺货怎么办?”“何时能发货?”“快递几天能送到?”等问题。
经营数码产品的徐超从去年开始就将生意的重心从门店转移到了微信朋友圈,通过不断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一些小贴士、产品亲测的视频,徐超增加了许多固定的客户群。这段时间,徐超又开启了直播带货模式,粉丝数也在进一步增长中。徐超告诉记者,两年前,他每天的生意就是从门店的枯坐中等来的,有时候半天也没有一个客人,他既着急又无奈。现在,除了门店的日常生意,他还要不停地发朋友圈,有时还得送货上门,到了晚上,他就在书房里做直播,每天都十分忙碌。“做这个事不能急,得慢慢来,另外,得拿捏好消费者的心理,我现在一边做一边向其他带货的主播学习经验。”徐超认为,“直播”并不是一个新形式,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轻易做好的,它有一定的门槛,主播需要很强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才能够让用户产生信任感。如何满足和超越消费者的预期、激发消费活力是这一行的重点。
不过,随着直播带货规模的日渐扩大,背后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据了解,目前,直播带货投诉反映的主要问题有:直播宣传有优惠,实际却未给予;直播展示的商品材质、面料与实际收到的不同;直播宣称现货限量抢购,实际却一直不发货等。
一位市民告诉记者,他前阵子从海南买的热带水果从下单到送达辗转了二十多天,“本来很期待的,但打开一看,水果全都长毛了。”对此,客服解释称,一方面由于订单量激增,导致发货不及时;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各地实行封闭式管理,导致运输效率降低。
同时,直播带货中还存在夸大宣传、数据注水、售后欠缺等问题。据多位市民反映,主播在带货时常出现货不对板的问题。“我看他们在直播上说,所有的海产品都是冷链运输,保证拿到货还是新鲜的,可是到货后,里面的冰都化完了,海鲜泛黄,很倒胃口。”市民曹先生向记者抱怨道。
业内人士表示,在疫情影响下,人们会进一步适应线上购物的方式,直播带货也将面向多样化发展。此时,物流和货源充足成为用户首要衡量标准,若各平台能够改善物流效率、保障供应链,充分探索预约制,方可抢占到家商业模式先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