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正常生活逐步恢复,这场疫情也引发了市民对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讨论——
用餐时你有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吗?
图为一餐饮店门口的告示牌上写着“倡议公筷”。
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讯(记者 马骏)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90后”市民谢女士的吃饭习惯。“居家一个多月,我学会了包饺子、馄饨,还用电饭煲做蛋糕。”除了厨艺大增,谢女士家的饭桌上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她告诉记者:“以前如果有亲友来我们家吃饭,餐桌上会摆上公筷公勺,如果是平时家里人在一起吃饭就不会用公筷公勺。经过这次疫情,我们现在一日三餐都养成了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
据谢女士介绍,前段时间,她与丈夫把原来住的房子卖掉了,重新购买了一套住宅。由于新房还没有交付,这些日子,她与丈夫、孩子都住到了公公婆婆家里,一家五口人一起生活。“在疫情发生之前,家里人就有这方面的卫生意识,吃饭的时候,大家都不会用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来给女儿夹菜、舀汤,而是另外准备一双筷子、一只勺子。”谢女士说,“疫情发生后,由于孩子免疫力较差,所以大家都比以前更注重卫生习惯了。一日三餐,不仅女儿有专属的筷子、勺子,餐桌上也摆上了公筷和公勺。”
谢女士表示,眼下虽然疫情形势持续向好,但她觉得使用公筷公勺是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应该一直保持下去。
在记者走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受疫情影响,公筷公勺渐渐成为了餐桌“标配”,一些餐馆还为顾客准备了公筷公勺,并提醒顾客使用。这个随“疫”而变的餐饮小细节,体现的是健康文明新风尚,值得大力推广。
有市民认为,在传统餐饮文化中,一盆菜大家吃、一锅汤大家舀,相互夹菜,看似热情好客、其乐融融,但在筷来箸往、一取一夹中,也给细菌、病毒的传播与扩散打开了方便之门。疫情面前痛定思痛,无论是基于打赢战“疫”、防止“病从口入”的考虑,还是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出发,都应大力倡导使用公筷公勺。“表面上看,使用公筷公勺似乎少了些‘人情味’,但却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更是践行文明餐桌礼仪的应有做法。”这位市民如是说。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市民们在外就餐的次数也在不断增多,然而,有使用公筷公勺用餐习惯的市民却是少之又少。“与家里人一同用餐没有使用公筷公勺的必要,而与外人一同用餐时,使用公筷公勺显得有些不礼貌。”持有类似观点的市民并在少数。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改变沿袭了几千年的用餐习惯非易事,关键要抓住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机,通过声势浩大的线上线下宣传教育引导,尤其是从党员干部带头、“小手拉大手”突围,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知其所以必然,彻底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每位市民来说,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家庭做起,积极争当公筷公勺用餐的践行者,通过示范带头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同事邻里,推动餐桌文化的移风易俗。大力推广使用公筷公勺,是对公共健康安全的一次源头治理,要牢牢抓住餐饮企业、单位食堂这个重点,以点带面,稳扎稳打,加快覆盖。一方面要强化行业自律,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将公筷公勺作为餐桌“标配”;另一方面要强化考评约束,形成引导与奖励、管制和惩罚并重的良性治理机制。譬如,与餐饮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挂钩、建立“红黑榜”制度,用市场的力量倒逼餐馆食堂来一次“餐桌革命”,慢慢形成风气,最后蔚然成风。
业内人士认为,餐桌举止并非小事,一筷一勺彰显文明。特别是在疫情时期,更是重塑文明习惯的良好契机。事实证明,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小事。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正面引导和现场指导,过好“人情关”,摒弃旧习俗,同时再加上时间对人们头脑里潜在抵触情绪的慢慢“消化”,自觉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好习惯必然能水到渠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