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疫”线,21天没见家人

核心提示: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陪我?”昨天,面对6岁儿子隔着手机屏幕的追问,刘勤很内疚——处在战“疫”一线的他,实在是太忙了,哪里说得清什么时候可以回家。

坚守“疫”线,21天没见家人

——一位民兵班长的战“疫”故事

本报记者 丽萍 通讯员 杨建军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陪我?”昨天,面对6岁儿子隔着手机屏幕的追问,刘勤很内疚——处在战“疫”一线的他,实在是太忙了,哪里说得清什么时候可以回家。

今年33岁的刘勤是我市民兵应急连森林(草原)灭火排二班班长,于2009年退役,2016年进入开发区善巷社区,是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社区成了这座城市防疫的第一道防线。面对疫情,刘勤主动放弃春节休假,第一时间返岗,从大年三十接到善巷社区对重点地区人员排查的任务后,他于大年初一将老婆和6岁的儿子送回了乡下老家,开始与家人“自我隔离”,直到2月15日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才将家人接回城里。与家人分开的21天,刘勤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连续作战,不肯“下线”。“社区工作要深入一线,可能与病毒面对面作战,有被传染的风险。我不怕被感染,但我不希望把这份不安全感带给家人,所以我把他们母子送到乡下,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也才能‘无所畏惧’。”刘勤说。

善巷社区是我市开发区人口居住密集区,辖区常驻居民和流动人口较多,是防疫的重点区域,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刘勤每天都和同事一起对辖区进行全覆盖摸排,每当有居民致电社区说自己感觉不舒服、需要上门量体温时,刘勤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劝阻居民不聚集不出门的引导工作中,起初有居民存有排斥情绪,遇到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总不太配合,对此,刘勤从不抱怨,反而更加耐心做好防控宣传工作,再三叮嘱居民做好自我防护,教大家正确佩戴口罩和“七步洗手法”,因为他心里清楚,在生命面前,其他一切问题都不值一提,区区“委屈”何足挂齿?

因为奋战在一线,社区工作者的感染风险指数比普通人要高得多,所以,在对居民进行入户登记信息排查时,刘勤总是自觉地与居民保持一米距离。而正是隔着“这一米”,让居民们看到了刘勤的诚心和社区一线工作者的不易。

“我们每天工作量都很大,一上班就忙得停不下来。在正月十五之前,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0点半,甚至12点才能回家休息。一回家,倒床就能睡着。晚上回家太晚,怕吵到孩子睡觉,所以我都是趁中午吃过饭的那段时间和儿子打视频电话,向家里报平安。”刘勤说道。正是因为刘勤“舍小家、为大家”的一言一行感染了大家,居民们对他的态度逐渐转变,由不理解变为全力支持,他的社区工作变得越来越顺畅。如今,大家看到他上门或者执勤,总会招呼他喝杯水、歇一歇……

社区入户排查、宣传防控知识、为隔离家庭买菜送饭……战“役”中,刘勤总是冲在最前面,社区处处都留有他的身影。据记者了解,刘勤每天不但要做好宣传、排查、防控等工作,还要带领社区民警和医生对重点隔离人群挨家挨户上门量体温,并汇总信息上报。虽然是超负荷的工作,但他始终坚持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不留一个死角。“作为一名社区干部,同时又是一名退役军人、应急连民兵班长,我不冲在最前面、不挑担,谁挑担?我有责任和义务守护丹阳这座城和辖区的居民。”刘勤说,疫情当前,他所做的都是他应该做的,只是做了自己的分内之事,和全市其他的社区工作人员一样,普普通通地坚守一线,打通疫情防控“最后一米”。

可以说,从接到疫情防控任务到现在,刘勤和其他社区干部没有休息一天。这个春节对刘勤来说,虽没有亲人的欢声笑语,却有居民对防控疫情的理解和支持;虽没有休闲假日,却能在切实做好防控工作中收获着踏实和欣慰,他“舍小家、顾大家”,用“上前线、下一线”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的高尚品格。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