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起步价从1元涨至1.5元,共享充电宝使用一个半小时收费4元……
共享产品悄悄涨价,你还会用吗?
网络漫画图
本报讯(记者 马骏)“我记得共享单车刚出现那会儿,有一段时间甚至是免费的,可现在说涨价就涨价了,也不事先通知我们这些用户,我以后不会再骑了。”市民唐先生近日发现,哈啰单车起步价上涨了,从1元涨至1.5元,有时候比坐公交车还贵。“共享单车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突然就涨价的,这样不担心流失用户吗?”唐先生说道。
记者了解到,事实上,除了共享单车涨价外,共享充电宝等共享产品也纷纷加入“涨价大军”行列,消费者则无奈吐槽“共享不起了”。尽管共享产品涨价已有一段时间,但记者近日走访调查时,发现仍有不少用户表示对此并不知情。悄悄涨价的共享产品,你还会买单吗?
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她也是不久前才知道共享单车涨价的事情。“我记得当时自己是从八佰伴附近一处共享单车的停放点取的自行车,然后骑到华南新村。”刘女士说,“到了目的地,付钱的时候,我一看,竟然要1.5元,我只不过骑了不到十分钟而已,早知道还不如等公交车了,一点也不划算。”刘女士将此事发在了微信朋友圈后,有朋友告诉她,上海的哈啰单车每15分钟就要收1.5元。“原先感觉共享单车挺实惠的,没想到说涨价就涨价了,以后说不定还会涨呢。”刘女士说。
相比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涨价势头更猛。记者在我市某商场租借了一个充电宝,使用大概一个半小时后,归还时需交费4元。相较于此前每小时1元的价格而言,已经翻了一倍,而纵观各个品牌充电宝的收费标准可以发现,“每小时1元”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有市民反映,有些品牌的充电宝收费甚至已经达到8元/小时。
记者调查发现,街电、来电、小电充电是目前我市市场上常见的共享充电品牌,这些品牌的外机身上大多不会标明收费标准,所以大多数用户并不清楚价格变化,只有扫描二维码后才能知道如何收费,而且不同品牌、不同地段的收费标准也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人流量大的地区,共享充电宝的收费标准相对较高。对此,有知情人士透露,为了进入好的商家,充电宝企业会主动提高商家的租金分成,甚至向热门商家额外缴纳进场费,成本提高了,租金自然涨。面对集体涨价的充电宝产品,有网友调侃“最近又养成了随身携带充电宝的习惯”。“共享产品不是公共服务产品,价格还是由市场决定,不能指望商家一直打价格战,前期低价引流已经形成了消费习惯,面对现在的涨价,消费者又能怎么办呢?”市民宋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说道。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就共享单车而言,红利见顶、融资减少、人工及车辆保养等成本增高……曾经靠“烧钱”引流实现迅猛发展的共享单车最终来到了“流量触底”的时刻,在这种情况下,涨价增收成为企业不得不采取的举措。与共享单车一样,共享充电宝也在面临着成本日增的现实问题。业内人士认为,许多共享充电宝企业都会为进驻商家提供租金分成,甚至还需要缴纳入场费。刚开始,共享充电宝采用的是免费入驻模式,随着用户的日益增多,商家也盯上了这块“肥肉”,入驻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日益成熟,当场地等因素对企业影响越来越小的时候,定价权一定会掌握在共享充电宝企业手中,那时候的价格就会充分考虑用户的接受度。
业内人士表示,经过共享经济业内一轮轮洗牌后,各家企业逐渐趋于理性,共享服务的供给方不可能一味砸钱做生意。经过前期的引流和洗牌,留下的企业数量比以前明显减少,但需求仍旧存在,在这样的格局下,涨价成为企业探索新盈利模式的可靠选择。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部分产品出现较高的价格有可能源于利益驱动,当商家看到前期引流形成的固定消费群体“有利可图”,不排除他们故意涨价谋取更高的利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