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底前,完成水生生物保护区渔民退捕,率先实行全面禁捕;2020年年底前,完成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水域的渔民退捕,暂定实行10年禁捕。日前,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这一空前严格、正在积极推进中的长江“十年禁渔”措施,出自2019年年初多部委联合印发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市农业农村局正全面推进长江禁渔工作。那么,禁渔,为何一禁就是十年呢?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员进行了解释。
长江渔业资源急剧衰退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余种,特有鱼类180余种。保护好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事关国家的生态安全与长远发展。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多种人为干扰的影响,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资源已经严重衰退。其中,酷渔滥捕是破坏水生生物资源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据了解,1954年长江渔业天然捕捞鱼量高达42万吨,截止到2018年,只剩下不到10吨鱼类资源,其总额不到全国淡水鱼的0.2%。据农业农村部介绍,如今“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资源量已大幅萎缩,种苗发生量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下降了90%以上,产卵量从最高1200亿尾降至最低不足10亿尾。2012年,江豚数量下降速度从6.5%上升至13.7%。如果按照这个速度推算,最快15年后长江干流可能再无江豚。除了江豚,长江的其他珍稀特有物种资源也在全面衰退,长江水生生物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员介绍,近年来,部分渔民为了获得捕捞收益,开始采取“电毒炸”“绝户网”等非法作业方式竭泽而渔,最终形成“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
对于长江渔业资源的衰退,感触最深的无疑是渔民。今年70岁的蒋瑞保是丹北镇的渔民,十几岁就在渔船上谋生的他最有发言权。“上世纪90年代初,我一网就能拉上四五百斤的鱼,一天能挣近千元。那时一网有六七十斤刀鱼很常见,现在连几斤都捕不到了;那时一网就能捕到20多条河鲀鱼,但我已经有20多年没见过这种鱼了。”蒋瑞保介绍,近年来鱼越来越少,但违法捕鱼手段却不断升级,甚至有个别不法分子拉起上百米的“绝户网”,将大鱼小鱼一网打尽。
禁渔,为什么一禁就是十年?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员介绍,以“四大家鱼”为例,它们通常生长四年才性成熟,连续禁渔十年,这些鱼类得以有两到三个世代的繁衍,种群数量能够显著增加。实际上,为了保护水生生物资源,自2003年以来,长江全流域实行每年三个月的禁渔制度。然而一旦开渔,过去三个月的繁殖成果很快就会被消耗殆尽,许多鱼刚刚两三个月就被捕捞上岸,鱼类种群依然无法繁衍壮大,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长江渔业资源急剧衰退的大趋势,亟须实行更大范围、更长时间的禁渔,给长江水生生物留出更多休养生息的空间和时间。
那么,全面禁渔是否会影响老百姓吃鱼?据统计,相较于每年超过6000万吨的全国水产品总量,如今长江干流每年的天然捕捞量仅占到其中的0.15%,捕捞渔业退出长江不仅不影响老百姓吃鱼,反而有利于长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好长江的野生鱼类天然种质资源库。
多措并举,确保禁得了禁得好
渔民也知道,打渔不是长久之计。蒋瑞保说,打渔太苦,但对渔民而言,即便是有心转行,难度也很大,没有文化,没有别的技能,但环境会逼渔民们慢慢转变,适应社会。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员介绍,政府不能只考虑让渔民退出,还要重点聚焦在就业创业帮扶上,可采取一次性补助与过渡期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对禁捕工作给予适当支持。退捕工作要坚持的总体原则是:退得出,稳得住,也就是“不重返江湖”;还要过得好,也就是能就业,有钱赚。目前,我市已经通过收购捕捞权、回购渔船、回购捕捞网具、购买公益岗位等,对退捕渔民进行了合理安置。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禁渔政策与相关法律法规,还要加大渔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捕捞行为,确保我市长江禁渔有序开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