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一世界

核心提示: ”丹阳,历史悠久,为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而要了解丹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就不可不读石胜华老师的《丹阳读本》。

■秦曼村

南宋词人李清照说:“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明朝书画家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丹阳,历史悠久,为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而要了解丹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就不可不读石胜华老师的《丹阳读本》。

“曲阿后湖古所闻,波光如练漪沄沄。”小时候,我住在大运河的东岸,西岸是练湖农场。运河的东岸坡非常高,也陡,长满了野草。春天的雨后,放了学,我就会和同伴们背着篮子来这里的坡上捡长在野草中的黑色的地衣。捡满一篮子地衣后,坐在东岸上眺望练湖农场,那边的美景一览无余。看,紧靠河岸的是成片的杂树林,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杂树林过去就是成片成片的果树林。再过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平整的农田,田里看不见辛勤劳作的农民,只有几辆红色的冒着黑烟的大型拖拉机在金色的夕阳下慢慢吞吞地耕着地……读了《丹阳读本》,才知道:那练湖农场原先是大名鼎鼎的练湖,她曾与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太湖齐名,被称为“天下五湖”之一。那时候的练湖碧波千倾,烟波浩渺,时而涟涟漪舒卷,时而波涛汹涌,湖中水鸟翔集,风帆片片,湖心亭、道人墩飘浮水面,佛殿僧房、茂林修竹,古寺钟声,在湖中形成奇景,吸引了众多的游人。读罢这些,不由得掩卷长思:练湖,不知道哪一天,她才能重新洗净铅华,以朴素动人的面容向着人们微笑。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上初中时,曾读到语文书上有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这一首,深感诗人能用如此奇特的想象,来表现他热烈的希望。在那个时代,他期待着更多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从而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此诗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让人读罢由此而心生要为祖国为家乡奋发读书的愿望。读了《丹阳读本》,才知道:此诗是龚自珍在1840年接到常镇通海道朱丹木的一封书札,让他来丹阳云阳书院做山长后,南下旅途中写的。他把一路上的目光所及,心中所想,均写成一首首诗,因为这一年是道光己亥年,后来他就把这315首诗收集成册,这就便是著名的《己亥杂诗》。第二年,龚自珍因到处为林则徐鸣不平,而被奸相穆彰阿视为眼中钉,穆曾派刺客行刺龚自珍。这一年的九月二十六日,龚自珍于丹阳的县衙内的客房休息,不料从此长眠不醒,在丹阳与世长辞了。让人唏嘘不已的是,龚自珍的丹阳之死成了一桩千古迷案。

“度得鸳针如此巧,绣将凤彩自成文。”参加工作后,我有幸进入正则小学工作,开始接触、了解到吕凤子先生的故事,而正则小学就是吕凤子先生毕其一生心血所兴办的学校。一种异于以往刺绣的新技法——乱针绣,就诞生于正则女校。这种新绣法运用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加色、渗色等手法使绣者之手指能离开眼的约束,将心灵之感受表现于绣中。而正则乱针绣的代表人物即吕凤子的学生,正则女校的教师杨守玉。读了《丹阳读本》,才知道:乱针绣的复杂与珍贵之处便是“乱”,而乱是有情理、有规则的乱,乱是为了求得整体的统一与更活泼的变化,绣者要根据自己的意向来运用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深浅等变化。以“情”指挥针,以“线”表达意,情意交融。如今,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是,乱针绣奇迹般地赋予针和线以笔墨池彩的表现力,在我国四大针绣艺术中别树一帜,为中国刺绣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包咸、韦昭、萧承之……

曲阿之战与东吴霸业、麦舟之赠、丹阳辛卯教案……

云阳古驿、观音山与玉乳泉、七峰山房与摩崖石刻……

“曲终人尚在,江上数峰青。”这些人、事和物都能在石胜华老师的《丹阳读本》书中读到。《丹阳读本》是石胜华老师基于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挚爱,为我们丹阳人民倾情编撰的力作,是相对完整,更接近事实真相,更能反映丹阳历史文化亮点、更具可读性的文本。他凭借着自己强健的心志、抽丝剥茧的耐心和甄别与判断的定力,寻找与发现了我们这座江南古城的秘史和人文精髓。《丹阳读本》是每一个热爱文学、热爱家乡的丹阳人必读之书。

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读了《丹阳读本》,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丹阳厚重的历史文化,为家乡的复兴、百姓的幸福,做出我们积极的贡献。《丹阳读本》,可谓:一书一世界,一阅一轮回;一卷一乾坤,一语一天堂。

 

责任编辑:dydaily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