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供销社的日子

核心提示: 岁月像首熟悉的老歌,每当想起就要哼上几句抚慰一下心中涌动的思绪;岁月又像坛陈年的老酒,瘾来时总想喝上几口才觉得解馋尽兴;岁月更像位他乡遇到的故知,总想把珍藏在心中难忘的往事尽情诉说。

■王成川

 

岁月像首熟悉的老歌,每当想起就要哼上几句抚慰一下心中涌动的思绪;岁月又像坛陈年的老酒,瘾来时总想喝上几口才觉得解馋尽兴;岁月更像位他乡遇到的故知,总想把珍藏在心中难忘的往事尽情诉说。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丹阳最东北边的大成供销社做学徒。供销社担负着新桥、界牌两个乡社员的生产、生活计划资料的采购、供应,农副产品收购等重任。当时的社内设施简陋、条件差,我住在气味刺鼻的农药仓库阁楼上,白天发柴油水泥一身油灰,晚上睡前也没热水洗脚。集镇上没一个澡堂,夏秋天就在河里洗澡,冬季要候酱醋厂蒸锅抽闲烧上一次水,大伙儿才有机会轮流洗次澡。

供销社虽然各项条件很差,但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年代里,你追我赶,比学赶帮超活动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工作热情,人人争当上游成了当时工作学习中的主旋律。供销社在统筹安排好为农服务工作的同时,还专门组织了一支义务服务小分队,利用多种形式适时为社员们提供各种义务服务活动,年轻气盛的我作为其中一员,当年为农服务和不畏艰苦、争当上游的往事至今记忆犹新,社员(那时农民都是公社社员)与供销社的关系也如鱼水一样亲如家人。

那个年头的化肥大多是县化肥厂生产的氨水,氨气冲鼻挥发快,运送麻烦流失多。为尽量减少氨水肥的挥发和流失,供销社每次都租用县航运公司的驳船,选择最佳河边位置停船,我多次前往刺鼻的氨水船上发货,尽量方便社员就近挑装氨水。农忙期间,我们服务小分队的货郎手推车则往村头、田头、打谷场地送去日常生活用品,方便社员选购。

在物资稀缺的年代,春耕前夕,服务小分队在农资部专为社员义务装修锄头、钉耙柄上的铁脑头,那时竹柄资源少,竹根部坏了,就代装上定制的铁皮箍,大大缓解了农村竹柄货源不足的矛盾。

秋收季节,社员利用十边地种植的蓖麻子没时间到镇上出售,我们小分队就走村串户方便社员出售,既增加了社员收入,也为工业部门收购了需要的生产原料。

由于农村经济收入低,物资匮乏,各种日用品修修补补代用是习以为常的事。冬闲时节,我和几名同事身穿蓝长衫工作服、顶着凛冽的寒风、肩背修补工具袋在各村巡走,为社员义务修补陶缸、陶盆、海碗等各种陶瓷用品。选一处有暖阳背风的山墙下,我们几个补缸匠叮叮当当的在大小各异有裂缝的陶缸上凿凹槽、打马钉,最后再细心的抹上用盐水和好的生铁粉,一套工序下来,等抹上的软料阴干后才算完工,补好的缸敲起来就会听到灵动的响音。看到这些补缸匠手脚不停地忙得团团转,一些大爷大妈们有的端来茶水,有的把冒着热气的山芋塞给我们填个饥,那种纯朴如家人般的情谊像一缕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暖融融的,使人身心都觉得分外舒畅。

艰苦的环境磨练人,也培育了人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斗志。当供销社收到上级同意建造一幢农资营业大楼和一幢饭店大楼的批复时,义务服务小分队又包揽了自运建楼水泥的重活。邻近的社员听说此情后,纷纷将家中的独轮车借送给小分队使用,当年十六岁的我也自告奋勇参加了用独轮车运水泥的义务劳动,当我把两百斤水泥从二十多里外的建山水泥厂运到工地时,同事和领导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赞许声,这一丝甜甜的成就感顿时消除了一路的疲劳,一下子感觉自己成为大人了……

忽然间,一股破“四旧”的狂风刮来,天空到处一片灰色,社里原来的各项义务服务活动也无人问津,各种书籍成捆成袋的当废品卖到了供销社的废旧物品收购站。无聊之时,我将书堆里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野火春风斗古城》、《上海的早晨》、《在人间》《红与黑》等书按废品买下,悄悄地藏到阁楼的床底下,每当夜晚就在煤油灯下翻阅,从书中明白了耕耘才有收获、苦尽才能甘来、遇利让人朋友多、已所不欲勿施人的人生哲理,这些书陪伴我度过了那个难忘的年代。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转眼半个多世纪已从眼前掠过,感恩当年农村供销社艰苦岁月的磨练经历,她坚定了我奋发向上的信念,激励我一路走来,如今虽退休,往事却仍像初恋一样铭刻于心,难以忘怀。

 

责任编辑:dydaily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