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集赞有礼”暗藏猫腻?

核心提示: 近日,市民刘女士致电本报民生热线86983119向记者反映,称不久前,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则“集满68个‘赞’,再加69元,就能换购一台扫地机器人”的消息。

微信朋友圈“集赞有礼”暗藏猫腻?

业内人士提醒:微信集赞需谨慎,不要盲目相信“免费的午餐”

u=2414272974,20371166&fm=26&gp=0

网络漫画图

本报讯(记者 马骏)近日,市民刘女士致电本报民生热线86983119向记者反映,称不久前,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则“集满68个‘赞’,再加69元,就能换购一台扫地机器人”的消息。刘女士很快完成了这一“要求”,没想到,对方又提出附加条件“转发30人”,同时让他们也必须在微信朋友圈发消息集赞才能领取。刘女士觉得这样会骚扰到亲友,所以拒绝了。扫地机器人没能拿到,之前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消息也成了免费宣传,刘女士认为,这是一种欺诈行为,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助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 

记者调查:

“集赞”领礼品风靡微信朋友圈

随后,记者对此现象进行了调查采访。随手翻开微信朋友圈发现,不少人都在转发商家集赞领礼品的链接:美发店新开业要求带图转发微信朋友圈,按照点赞数量送相应等级的洗剪吹项目;培训机构要求转发链接集赞,送原价上百元的课程;美容整形机构要求转发图文链接集赞送原价上千元的体检套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凡是使用手机微信功能的人几乎都收到过类似求赞的链接。“经常看到朋友圈有要求点赞的,反正是随手一点,也没啥,要点就点呗。”一位市民说道。

市民吐槽:

集赞容易领礼品难,感觉“被忽悠”

风靡微信朋友圈的集赞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一部分人是看中了礼品的实惠,一部分人纯粹是跟风,也有一部分人是应亲朋好友的要求无奈转发。

“参加的商场集赞送机器人活动是真的领到了,孩子拿到礼品很开心,我准备再次发动朋友圈再领一个送给我侄子。”记者身边的一位朋友参与活动拿到礼品后,她掩饰不住得了便宜的开心劲儿说道。

“上次看朋友圈有转发链接集赞送平衡车的活动,我也参与并集赞成功了,但听领到的人说质量很差,担心质量不过关,孩子玩的危险,就没去领。”市民胡女士告诉记者,她也是看别人都在朋友圈发,想到买一台平衡车得大几百元,就随手转发并发动朋友集赞,后来听说实物跟图片描述不符,怕是“三无”产品,就放弃领取了,“毕竟孩子的安全是最重要的,不能贪小便宜吃大亏。”

“如果是单纯的点赞那还好,但是,有的商家还有很多附加条件。”市民许女士说,“去年,我参与了一家儿童摄影机构的转发集赞活动,结果去了并不像微信上说的那么容易就可以领到,商家还要求将指定的链接以及同礼品的合影照群发给所有微信好友才能领取。”

虽然许女士很不情愿,但想到已经花了时间,如果放弃了感觉不划算,最后只好按照工作人员的要求操作才领到了礼品。“其实只是一个很小的整理箱,感觉被忽悠了,虽然失望,但想着是免费的也就算了吧。”许女士有点不悦地说道。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总之,商家肯定是赚了的,那么多人转发点赞,免费为商家做了宣传。”不少人纷纷吐槽道。

记者在微信上联系到了一商家。据了解,该店才刚结束了一轮集赞活动,新一轮的集赞活动便又开始了。“之前集赞活动效果非常好,还有很多外地参与者都没有领到礼品,因此我们经理说活动还将持续下去。”关于集赞活动是否有附加条件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店里的集赞活动要求都很明确告知了,愿意就参加,不愿意就算,没有强迫,也不存在欺骗。

微信集赞需谨慎

合法权益受侵犯时应主动“亮剑”

虽然说集赞是自愿行为,但是未被告知的附加条件、实物与图片描述不符以及商品的真实价值真的是物有所值吗?礼品未领转发却是真实的,岂不是免费为商家做了宣传?参与者若觉得受骗了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业内人士表示,微信朋友圈里的“集赞”活动日益升温,是利用互联网营销的一种表现形式。商家的集赞送礼品活动利用了互联网做推广,有一部分可能是真实的,也有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为自己做宣传可能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或者《合同法》亦或者是《广告法》,要视情况而定。

如果市民按照商家的要求集赞成功后,被告知礼品已发放完毕,商家即违反了最新的《广告法》第八条内容。其中明确规定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功能、产地、用途、质量、成分、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允诺等或者对服务的内容、提供者、形式、质量、价格、允诺等有表示的,应当准确、清楚、明白。广告中表明推销的商品或者服务附带赠送的,应当明示所附带赠送商品或者服务的品种、规格、数量、期限和方式。

实物若与图片描述不符或者是“三无”产品,商家则是虚假宣传。《广告法》第二十八条指出: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商品的性能、功能、产地、用途、质量、规格、成分、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或者服务的内容、提供者、形式、质量、价格、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以及与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允诺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对购买行为有实质性影响的。

如果市民遇到以上情形,合法权益即受到了侵犯。市民可以通过手机截屏保留证据,拨打12315投诉举报热线。

通过互联网打广告宣传是一种趋势,只要商家不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是可行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微信属于私人领地,无法监测,所以只能通过市民举报监督。广大消费者应该理性地看待“集赞”活动,选择信誉度高的商家,看清活动条款,切记随大流,谨防上当受骗,如果上当受骗,应立即求助相关监管部门,进行投诉举报。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