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爆屏的“26度穿衣法则”靠谱吗?
医生:气温≠体感温度,增减衣物不能“套公式”,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
图为网上被刷爆屏的“26度穿衣法则”。
本报讯(记者 张敏) 最近,气温有点“任性”,“今天穿什么”成了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所以,围绕“穿衣选择困难症”人群,网上最近流行起了“26度穿衣法则”,引发了我市一些市民的关注。那什么是“26度穿衣法则”?这样量化性穿衣服真的可行吗?
“穿多了担心呆在开空调的办公室里会热,穿少了又担心在室外着凉感冒。到底怎么穿才合适,还挺伤脑筋的!”一市民表示,如今,不仅大人们对穿衣这件事倍感纠结,家长们更是为每天给孩子穿什么衣服、穿多少合适而发愁。
“26度穿衣法则”由此风靡了起来。所谓“26度穿衣法则”,就是根据不同衣物对应的温度加上环境温度等于26℃,用这样的“公式”来决定如何给孩子穿衣服。记者从穿衣法则上看到,较厚羽绒服对应的温度是9℃,薄款羽绒服是6℃,稍厚的弹力絮棉衣是5℃,厚羊毛衫是4℃,棉背心是4℃,抓绒衣服薄外套是3℃,厚的棉毛衫是2℃,薄的棉毛衫是1℃。假设环境温度是8℃,那么根据穿衣法则,可穿一件厚的羽绒服+厚羊毛衫+棉背心+薄的棉毛衫,这么穿加起来就为26℃。
那对“26度穿衣法则”有所了解的家长是如何看待这个“公式”的呢?真是会按照这个“公式”给孩子穿衣服吗?
“我觉得孩子的穿衣多少还是要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来决定。”一位家长表示,她家儿子平时活泼好动,如果按照“26度穿衣法则”来穿衣的话,孩子可能会出汗过多。她认为这样的穿衣法则没有实际意义,“按照穿衣法则,只要穿到26℃就可以了,那么若环境温度是8℃,直接穿两件厚羽绒服就可以了?而且这个穿衣法则就只是针对衣服,裤子又怎么算呢?我觉得不是太靠谱。”
不过,有部分家长比较推崇“26度穿衣法则”,他们认为,此法则可以给家长们一个很好的参考,参照这样的穿衣法则就能较容易判断出孩子每天该穿多少衣服。
一幼儿园的老师对此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个人觉得网上流传的‘26度穿衣法则’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但也要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来看。有的幼儿天生怕冷,那就可以多穿一点,有的幼儿比较怕热,那相对少穿一些。”
儿科医生对此表示,虽然“26度穿衣法则”具备一定的参考性,但是用简单的“公式”作为孩子穿衣服的标准是不科学的,因为气温不等于体感温度,而且每个人的耐热程度不同,体感温度自然有别。另外,如果一直让孩子的体温保持在26℃,会让他缺乏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医生建议,家长可根据自身的穿衣情况来决定孩子穿多少衣服。天冷的时候,孩子可以比大人多穿一件衣服,同时,还可以通过触摸孩子的四肢或背部,感知他的身体温度,从而判断孩子的穿衣量是否合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