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学习强国”之党建知识竞赛点燃社区党员学习热情,其中一位八旬老党员让人钦佩——
几近失明,他手抄“题库”备赛
本报记者 马骏 陈晓玲 通讯员 李淑君
上图为杨旭林向记者展示知识竞赛前为加强记忆,他手抄的“题库”。
下图为华南新村社区“学习强国”之党建知识竞赛现场。
记者 陈晓玲 马骏 摄
10月25日上午,华南新村社区党委联合云阳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组织党员开展了一场“学习强国”之党建知识竞赛,在报名参赛的党员中,84岁的退休教师杨旭林是年龄最大,也是党龄最长的一位,党龄已有47年。
杨旭林一只眼睛眼角膜脱落多年,已经失明,另一只眼睛戴了眼镜视力也只有0.23,读书、看字需要比常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虽然如此,多年来,老人仍然保持着每天晚上准点观看《新闻联播》和《海峡两岸》,了解国家大事。眼睛看不清,他用耳朵听,用心记,听到一些让他较有感触的内容,他都会用笔一字一句地记下来。而更让人钦佩的是,在社区举办的这场“学习强国”之党建知识竞赛中,杨旭林第一时间报名,并脱颖而出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对于杨旭林在这场“学习强国”之党建知识竞赛中取得如此好的名次,华南新村社区党委副书记朱璇婧认为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活动报名当天,考虑到报名者多为老年党员,社区给每一位参赛者都发了一份必答题‘题库’,杨老是上午10点多钟拿到的‘题库’,到了下午1点多钟,他就主动联系我,指出‘题库’中有一处地方弄错了。”朱璇婧告诉记者,原来杨老当天上午把“题库”拿回家后便认真看了起来,短短两个多小时,杨老就已经把整整七八页纸的“题库”从头至尾看了一遍,“这对眼睛几乎看不见的杨老来说,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我当时心里真的挺感动的!”
在备赛的这段时间里,杨旭林更是坚持每天早上把“题库”翻看一遍,为了加强记忆,他还花了一下午时间,把“题库”全部抄写了下来。虽然办法很笨,但对于眼睛不及常人的他来说,这样的办法是最有效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就像是在为高考做准备的学生一样,废寝忘食。”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一论断是毛泽东在哪个会议上提出的?”“湄公河的上游是我国境内的澜沧江、红水河、怒江还是金沙江?”……“学习强国”之党建知识竞赛当天,由于年纪大,眼睛也几乎看不见,杨旭林在脑力、手速等方面与其他参赛者存在不小的差距,两轮必答题过后,杨旭林的得分排在最后一名的位置。朱璇婧告诉记者,前两轮的题目都是从“学习强国”题库里挑选出来的,最后一轮则是题库外的题目,不仅有党建知识,还涉及到时事新闻、生活常识等,答对了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数,但一旦答错,也会扣掉不少分,参赛者可以自己选择是否进行挑战。
“我当时想,反正现在是最后一名,没有理由放弃这个搏一搏的机会嘛!”杨旭林抱着这样的心态参加了最后的抢答环节竞赛。
最终,仅有少数几位参赛者选择了挑战,而杨旭林凭借最后一轮的优异表现,最终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我没想到竟然能获得这么好的名次,我希望通过自己这次参加‘学习强国’之党建知识竞赛的经历,带动社区内更多的党员和年轻人学习的热情。”杨旭林说。
“活动结束后,参赛的老党员们仍沉浸在竞赛的紧张氛围中,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对于组织此次“学习强国”之党建知识竞赛,朱璇婧有颇多感触,“从报名到比赛,整个过程中频频出现让我感到意外又很感动的情况。首先,我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报名参赛,有的老党员甚至是比赛前两天才从外地赶回来,并坚持要报名参赛;其次,在准备阶段,像杨旭林老人这样经常询问我有关‘题库’题目的老党员不在少数。”
朱璇婧坦言,长期以来,社区组织老党员开展的活动往往比较枯燥乏味,这种情况在很多社区都较为普遍。不过,近年来,社区经常创新一些活动形式,就比如这次的“学习强国”之党建知识竞赛,吸引了社区内很多老年人。据朱璇婧介绍,此次“学习强国”之党建知识竞赛活动对于社区以后组织其他活动也有很大的启发,“参赛的虽说大多是老年人,但比赛中大家都是使用智能手机在进行答题,我们看到不少老年人现在能够轻松驾驭智能手机,这种变化也在倒逼我们社区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形式。”
“这就是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党课,通过此次‘学习强国’之党建知识竞赛,达到了以赛带学、以学促用的目的,我们这些老年人很喜欢这样的形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旭林这样说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