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溢真 通讯员 姜锁平
5d9e02c904395
姜华与阅兵装备合影。
姜华在此次阅兵中获得的奖章。
半夜两点多姜华还在画训练场上的步幅线。
浸透汗水的衣背。
阅兵式现场。
姜华在阅兵训练场上。
10月1日的国庆盛典阅兵式,受到了全国网友的强烈关注。
阅兵方队里的青年男女个个英姿飒爽,威武英俊。《人民日报》微博感慨“长得好看的都‘上交’给国家了”!在天安门前迈过的这些最帅最靓身影里,也回响着丹阳人的铿锵足音。他叫姜华,作为一名火箭军士官,他在受阅方队的位置是预备役方队第十排左12位。
姜华,身高1.81米,今年34岁,2003年12月入伍。姜华是皇塘蒋墅滕村史家村人,中学在鹤溪中学就读。1999年的那次世纪大阅兵让姜华萌生了当兵从军的梦想,想着以后只要有机会一定也要像他们一样以军人的飒爽英姿正步踢过天安门。2003年12月,初心不改的姜华终于如愿以偿光荣地加入了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记者在阅兵仪式后连线采访姜华,他充满激情地表示,“参军入伍是每一个有志青年的梦想,我更是如此。”在问到为什么想要去参军的时候,姜华平实的一句“当兵是为了尽自己的义务”道出了自己平凡却一直坚守着的心愿,也体现了一个现代丹阳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从入伍之日起姜华就有了当兵就要当个好兵的信念,凡事都要争个第一。新兵连结束后一共评出四个标兵,他一举拿下了训练标兵和内务标兵两项标兵荣誉。因为在训练场上舍得苦、不怕累,整个新兵连就姜华一人被新兵连连长起了个外号叫“黑猫”,从那以后他坚持不忘自己的初心,在火箭军部队默默干了16年。他是那一批丹阳兵中目前唯一一个在部队服役的。因为部队体制编制等原因,入伍以后姜华所在的江西预备役某大队一直没有参加阅兵的机会。然而在部队体制编制随着现在形势与政策的调整,今年大年初六还在家里休假的姜华接到了单位领导打来的电话,说现在有参加阅兵的通知,问姜华去不去?姜华几乎想都没有想,直接回答“我要参加”,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姜华说,“因为那时候我深深地知道,那是我的初心梦啊,我16年的等待终于有机会了,终于可以实现我的阅兵梦了。”大年初七,亲朋好友都还在走亲访友,而姜华却已收拾好行囊,奔赴他梦寐已久的阅兵场。2月26日,姜华所在的火箭军预备役某大队抽组训练,姜华被选上担任了教练员,同时也是一名学员,在本单位组织本单位预备役人员训练。根据机关要求,3月8日他们从江西南昌来到了北京某预备役训练营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在营训练,5月25日进入了阅兵村训练。
预备役部队是以现役军人为骨干,以预备役人员为主体的一支重要力量。96米、128步,这是天安门东西两个华表之间的距离,也是预备役方队将在天安门前以正步走过的距离。为了这96米、128步的“长征”,7个月里,他们每人每天在训练场大约行进29000步,相当于21公里。200多个日日夜夜,姜华和队员们每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早上6点准时开训,面对阳光站军姿至少2小时,不停重复练习一个动作3小时,日训练11小时是基本“套餐”,几乎是“眼睛一睁,练到熄灯”。这期间,姜华的体重从196斤降到现在的155斤,唯有汗水才能道出这训练的艰辛。一双手被枪支多次磨出水泡再磨成茧,一张白皙的脸庞成了黑黝黝的脸,一双展新的皮鞋只能穿上一个月,脚后跟磨出了脓水贴上创口贴继续训练,膝盖疼得站不起来咬咬牙齿又在继续,唯有“坚持”两字还在浸透汗水的衣背……这一幕幕的场景似乎都在昨天。从年龄上来讲,在整个预备役方队中大部分都是二十多岁小年轻,姜华这年龄算是比较大的,现役士官中姜华又是军龄最长的一个受阅士官,作为一名党员,在整个受阅训练期间,姜华始终不忘初心,牢记自身使命担当,勇当阅兵先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关心身边每一位战友。坚守一人阅兵,一生光荣的情怀。从2019年初到国庆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姜华与参阅官兵一起在训练场上走过了四季。在阅兵训练中,姜华三次在方队组织的阶段考核中荣获“训练先进个人”,一次荣获了“内务标兵”。阅兵结束后,姜华获得了徒步指挥部颁发的“嘉奖”。
记者采访姜华的父母姜土荣、陈仙妹时,他们依然还沉浸在10月1日观看阅兵直播的兴奋之中。他们说,“儿子姜华能参加这次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是我们全家的光荣,儿子他也为丹阳人争了光,我们希望他在部队能更加努力,为国防再立新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