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只会将垃圾分两类,到现在熟练分清四类垃圾,同时做到节能环保——
垃圾分类,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图为刘阿姨挂在家门旁的自制“广告宣传单收集袋”。
记者 张敏 摄
本报讯(记者 张敏 通讯员 巴斌兵)今年59岁的刘萱是华都锦城社区垃圾分类的“领头人”,早在十年前,她就把“垃圾分类”的做法融入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今年部分城市已经开展垃圾分类试点,我认为非常好,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一样,能在实际生活中做好垃圾分类。”刘阿姨说。
昨日,记者来到刘阿姨的家中,听她分享垃圾分类的经验。原来,2008年的时候,刘阿姨是在留学日本的外甥女的影响下,开始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我外甥女每次从日本放假回来,就会对家里的垃圾做分类处理,还对长辈及其他家庭成员灌输垃圾分类的知识,强调其重要性,我听着听着也跟着她照做了。”刘阿姨称,起初她只是对垃圾做两种分类,即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后来在外甥女的指导下,又细分为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可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完全正确分类,刘阿姨还是觉得有点难。“挺难分类的,有时候也会分错,放错。”刘阿姨说,为了避免频繁出错,她尝试用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的垃圾袋来提醒自己,分类效果好了不少,她也渐渐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
转眼到了今年,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广泛宣传下,刘阿姨脑中的垃圾分类知识又多了不少。“现在主要把垃圾分成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四大类,我也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将垃圾分成这四类。”刘阿姨总结称,结合生活经验,将垃圾分成四大类并不难。厨余垃圾顾名思义就是厨房里产生的垃圾,一般家庭都会在厨房设置一个垃圾桶,很自然就将厨余垃圾与其他生活垃圾分了类;有害垃圾则指的是电池、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杀虫剂等,这些凭生活常识就能分好类了;至于可回收垃圾,老年人应该最会分类,那就是各种可以换钱的饮料瓶、包装盒、旧玩具、鞋子等;其他垃圾的概念虽然宽泛,但只要在生活中留心学习,还是能分好类的,比如一次性筷子、海绵、卫生纸、烟蒂等。“生活中做到垃圾分类并不难,难的是是否具备垃圾分类意识,坚持每天做到垃圾分类。”刘阿姨说道。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刘阿姨还把“节能环保”的理念融入到了垃圾分类中。为了不让广告小纸片污染楼道环境,刘阿姨用废纸袋自制了一个“收集袋”,注上文字,让发广告的人有了专门的“投递处”。她还在楼梯扶手上扎上收纳袋,在不影响美观,不影响居民上下楼的情况下,方便收集别人随手扔掉的瓶瓶罐罐或牛奶盒子,待放满后统一收走,作为可回收垃圾处理。此外,对于家中的一些小玩具、小杂物,刘阿姨会选用大容量的玻璃瓶进行存放,这样更方便循环利用。
“我希望分好类的垃圾在倒入垃圾桶后也能分别进行处理,‘一桶装’式的垃圾混运会减弱市民们的分类意识。”刘阿姨最后说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