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心动买了心痛 短视频购物乱象多

核心提示: 近日,市民吴先生向记者反映,称他通过短视频推广购买了上面推销的商品,收到货后却发现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看了心动买了心痛 短视频购物乱象多

业内人士提醒:应选择有正规虚拟店铺的商家

网络漫画图

本报讯 (记者 马骏)短视频风生水起,不但培育了许多网红主播,而且超强的“带货”能力也受到了各方青睐。更何况很多主播成为网红后,也通过卖货的方式来获利。一时间,由短视频带来的商品交易变得炙手可热,各种营销短视频账号层出不穷。然而,由此产生的购物乱象也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看着心动,买了心痛”成为消费者普遍的心声,有人通过短视频平台加了卖家微信,收到货后发现被骗了,但卖家失联;有人付了钱,半个月过去了,货却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卖家也找不到了,可以说,短视频购物乱象频发。

近日,市民吴先生向记者反映,称他通过短视频推广购买了上面推销的商品,收到货后却发现使用效果并不理想,而购买的食品则与视频宣传的大相径庭,他想借此提醒其他市民,短视频购物或暗藏诸多消费陷阱,购买短视频推荐商品时需谨慎。

吴先生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一个掏耳神器在短视频里风靡,他看到这款商品立即就心动了,可是买回来后却发现这款掏耳神器居然还没有棉签好用,这让他失望不已。过了一段时间,吴先生又看到有一名用户推广的牛排,价格十分便宜,50多元钱就能买10片,还送煎锅,并声称绝对不是合成牛排。可是收到货后,吴先生却发现这款牛排口感很差,可以明显看到牛排里全是碎肉,与宣传的完全不符。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吴先生通过短视频一共消费了三次,然而没有一次让他满意。

无独有偶,市民王先生平时喜欢看与摩托车有关的短视频,长期以来,短视频平台会主动推送相关视频给他。不久前,一则带有推销摩托车内容的视频引起了他的注意,因为视频中写明了发布者是出售摩托车的,而且写着对方的微信号,所以王先生就添加了对方。几天后,王先生通过翻看其朋友圈,以及和对方进行视频聊天后,自以为确认了对方的身份。不久,王先生就决定购买对方朋友圈里晒出的一款价格便宜的摩托车。之所以选择这款车,除了因为它的价格低于市场价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可以分期付款购买。不过卖家表示,要先支付点定金才能下单,于是王先生先支付了500元,过了几天,对方又以定金太少为由,让王先生继续支付。最终王先生分多次共向对方支付了几千元定金。定金支付完后,对方便以各种理由拖延发货,最终不但再也不回王先生信息,而且还将在抖音里发布的十多条视频全部删除,并注销了抖音号。

对此,记者咨询了相关律师。律师告诉记者,王先生是通过短视频平台看到此购物信息,并添加了微信号,后进行转账,是自愿行为,这样的购物方式没有像现在其他网购平台的安全保障,作为消费者,王先生应该主动规避消费风险,不应该通过这样的平台去购物。该律师还表示,现行的《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也并没有对广告类短视频做出限制,所以在这件事上,王先生的损失应该由发布虚假信息骗取定金的卖家进行赔偿。

记者了解到,从目前来看,短视频购物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网购商品后发现“货不对板”;二是货到付款,看似让人放心,但是收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时,却发现退货无门,根本联系不上对方,无法为自己讨说法;三是在许多“带货”营销的短视频当中,主播常在主页上留下自己的微信联系方式,绕开短视频平台进行第三方交易,结果当消费者发现商品有问题后,短视频网页留言被禁言,微信被拉黑,完全无法为自己讨说法。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短视频购物容易引起冲动消费,消费者不妨先收藏相关商品后,冷静下来后再货比三家,多看看其他买家的留言与评价。如果非要购买商品,要选择那些有正规虚拟店铺的商家。另外,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杜绝攀比消费、盲目消费,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业内人士表示, 短视频购物问题多多,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短视频平台显然难辞其咎。平台必须做好有关商家的资质审核,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更好地维护消费者权益。在面对消费者维权时,平台既要积极协助,更要对涉事的商家依法依规给予处理,净化平台。有关部门也应积极作为,不仅要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的监管,促使其依法履行相关责任,同时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产品,更要依法介入,坚决打击制假售假行为。

“短视频购物平台不是法外之地。”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对平台内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未采取必要措施,或者对平台内经营者未尽到资质资格审核义务,或者对消费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由相关部门责令平台限期改正。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