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忆旧

核心提示: “当当当,吃食堂,一日三餐都是汤。小孩子吃了变蟑螂,小伙子吃了拄拐杖;壮年人吃了脸发黄,老年人吃了见阎王。”每当笔者想起1987年时任荆林文化站长时,收集的这首“大跃进”吃食堂的民谣,就会勾起对当年人民生活变化的深深回忆,感慨万千。

“当当当,吃食堂,一日三餐都是汤。小孩子吃了变蟑螂,小伙子吃了拄拐杖;壮年人吃了脸发黄,老年人吃了见阎王。”每当笔者想起1987年时任荆林文化站长时,收集的这首“大跃进”吃食堂的民谣,就会勾起对当年人民生活变化的深深回忆,感慨万千。

1958年大跃进以后,全县刮起了“共产风”,农村以生产队为单位大办公共食堂,集体开伙共吃大锅饭。由于开始实行的“放开肚皮吃饭”和“吃饭不交钱”,人为地造成极大的浪费。从1958年下半年到1961年上半年,这三年是建国以来经济上最为困难的时期。我们丹阳地区当时农民口粮为每人每日平均3~5两,最少时只能吃到2两半。当时,各地的大食堂实行“低指标、瓜菜代”,因此“一日三餐都是汤”,正是当时食堂大锅饭质量极差的反映。由于营养不足,许多小孩子发育不良,长得“像蟑螂”;年轻的小伙子也干瘦如柴,拄起了拐杖;连本来结实的壮年汉,也长得面黄肌瘦;许多老年人因缺乏营养而去世。

当年,笔者刚好在丹阳县中上初中,很幸运没吃过生产队的“大锅饭”,但亲眼目睹了家乡许多人挖野菜、吃“观音粉”充饥的事实。由于营养不良,村上得浮肿病、干瘦病的人极为普遍。1960年,丹阳全县发现浮肿病4194人,干瘦病724人,妇女病4513人。政府曾下拨救济款给予治疗。当年全县农村有2756名青壮年,因家庭生活困难而外流至江西、甘肃、青海等地。

1961年下半年,遵照中央指示,全县公共食堂全部解散。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极“左”政策重新抬头,生产上的“大呼隆”,分配上的“大锅饭”,使丹阳农民年人均收入一直在100元左右徘徊,人民生活水平无明显改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打破了生产上的“大呼隆”和分配上的“大锅饭”制度,生产迅速发展。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由1962年的81元,升至1985年的554元;农村新建住房达116852户,占总农户的61.37%。部分富裕农民开始“吃饭讲营养,穿衣讲漂亮,住房讲宽敞,家具讲高档。”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全市进入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时期,城乡人民生活持续稳定提高,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而壮阔的画卷。当年的那首吃食堂“大锅饭”的民谣,已成为反映历史年代的特征,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