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无名”,都是以爱之名传递希望

核心提示: 今年6月12日,“大爱丹阳”版面又以《百分之十的希望,他们要争!》为题报道了经过半年多时间治疗的陈炯的近况以及其父母为儿子泣求更多生的希望。尽管已是“二次求助”,但源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温暖关爱并未隐匿消逝,而这些“有名”“无名”的陌生人,却给陈炯一家带去了莫大的支撑力量……

90后患病青年陈炯获爱心人士伸援手

“有名”“无名”,都是以爱之名传递希望

本报记者 尹媛

捐款截图

23

殷奶奶送来的善款和剪下的报纸

20

陈奶奶准备的“康”字红包

记者 尹媛 摄

2018年12月12日,本报“大爱丹阳”版面以《“我想活着,成为母亲的双拐、父亲的眼睛!”》为题报道了90后患病青年陈炯的故事,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许多爱心读者都向陈炯表达了关心并施以援手。

今年6月12日,“大爱丹阳”版面又以《百分之十的希望,他们要争!》为题报道了经过半年多时间治疗的陈炯的近况以及其父母为儿子泣求更多生的希望。尽管已是“二次求助”,但源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温暖关爱并未隐匿消逝,而这些“有名”“无名”的陌生人,却给陈炯一家带去了莫大的支撑力量……

“老葛”——

大家都帮一帮坎儿也就过去了

凡是关注丹阳公益事业的人,大多对“老葛”这个名字不陌生。资助贫困大学生、帮助生活遇困对象、援手重病患者……只要出现“老葛”这一称呼,基本都与“救急帮困”联系在一起。

“看到他们这么困难,哎,我实在做不到冷眼旁观。虽然自己的能力有限,但是,尽力表表心意,能帮一点是一点吧!”这句“老葛”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既是自勉,又是励人,因为他所期许的“最美最善”,是所有人在面对有困难者时,都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一点心意或一份祝福,都能为他人送去温暖,为社会带来大爱。

在《百分之十的希望,他们要争!》一文见报的第二天,上午上班时间刚过不久,本报爱心热线便响了起来。“喂,您好,我看到了昨天丹阳日报‘大爱丹阳’版面报道的陵口陈炯的故事,我想尽一份力可以吗?”电话中的声音并不年轻,吐字间藏不住的无奈叹惋让记者瞬间猜出了对方的身份。“您是葛师傅吧?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去年陈炯的报道见报后您就捐助过了,现在还想再帮助他?”电话里的声音稍稍一愣,大约有些讶异记者猜出了他的身份,略缓了神,“老葛”接着说道:“哎,陈炯这么年轻,才二十多岁,却要遭这种罪,他爸妈如今为了孩子的治疗过得太辛苦了,生活也没保障,我实在看不下去。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但是也想表示表示心意,出一点小力帮一帮。如果大家都来帮一帮,那这个坎儿陈炯一家也就能迈过去了。”

挂了电话后,“老葛”像往常一样将要捐助给陈炯的善款打来托记者转交。只是这一次不是“老葛”习惯的捐款数额3000元,而是5000元。“我也70岁了,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不太好,经济能力其实也有限,但就是尽尽心意而已。”十几年平凡善举,未细数的爱心善款,“老葛”总是叹息“自己能做的太少”。而他也向记者坦言,之所以从不提及自己的过多的信息,也是怕引起“误读”。“我并不是人家想象的那种有钱人,更不是人傻钱多。我只是觉得既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去做,那就该去做。”对于“老葛”而言,最大的希望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能够被更多的人关注、温暖。

“陈奶奶”——

有希望就要争取

“您好,是丹阳日报吗?我看到‘大爱丹阳’陈炯的报道了,想献点爱心,可是我不太方便出门,能麻烦您来我家里一趟吗?”13日一早,本报爱心热线的铃声便响了起来。尽管电话里的声音有些弱,但耐心十足,在记者再三确认了地址后,这位老人家又贴心地指出了一些标志性商家,并嘱咐完“如果找不到再给我家里打电话,我下午都在家”才挂了电话。

下午两点多,记者比约定的时间稍早了一点到了老人家中。刚刚午睡醒来的老人热情地将记者迎进门,又贴心地调整好风扇、板凳,落座后才聊起了与陈炯一家的“缘分”。“粗算起来,我和陈炯一家也算‘邻居’,因为我的娘家就在他家隔壁村。虽然我不认识这一家人,可是看了丹阳日报的报道后,心里特别难受,所以还特别跑了一趟。”老人告诉记者,自己订了多年的《丹阳日报》,每天早晨看报也成了习惯。去年《“我想活着,成为母亲的双拐、父亲的眼睛!”》报道见报后,心有不忍的她就在亲人的陪同下摸索着去了陈炯家里,由于当时无人在家,她就将带去的爱心捐款和买的一些东西放在了邻居处,委托转交。

“没想到如今半年过去了,还能再知道陈炯的消息。虽然他这个病有些麻烦,但既然有希望就要争取,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都尽力去帮一把,他过关的希望也就更大了啊!”老人说,由于近来自己的坐骨神经疼得厉害,不方便再出门了,所以才想到麻烦记者帮她转交善款。“我能力也不大,只能算是尽尽心意,但希望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能早日康复。”表达完祝福,老人转身进屋取出了早就准备好的带着一个“康”字的红包。

记者随后了解到,这位老人今年已是82岁高龄,名叫陈金英。作为《丹阳日报》的忠实读者,陈奶奶也是一名多次捐献善款的爱心人士。“我有退休工资,虽然不高,但是日常生活不愁,再加上孩子也孝顺,遇病遇痛有报销有关怀,所以能尽力去帮助一些其他人。”陈奶奶说,如果有大家的一同帮助呵护,那么困难家庭就更有希望了。

热心读者——

帮不了大忙,尽一份力而已

13日下午从陈奶奶家回来后未多久,爱心热线的铃声又响了起来。“你快下来一下,有个热心读者拿着报纸到门卫了,说要给捐款。”待记者匆忙赶至楼下门卫室后,果然见到了一位揣着一整版报纸的老人。

“我看了报纸上陈炯的故事,你看,就这一版。我能力有限,但也想献一份爱心,这两百块钱麻烦您帮我转交给他好吗?”老人看起来有些瘦弱,但精神很好,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您是不是之前也来过?我看您特别熟悉。”记者问出了这句后,老人的笑容更大了一些,随即不好意思地说:“嗯,是来过,都是麻烦你们的。”此时,一旁的保安大叔也出言道:“是啊是啊,这位老人家来过多次了,每次都是来献爱心,我见她都脸熟。”记者了解到,这位老人姓殷,住在开发区车站社区郭家村,今年已经80岁。作为《丹阳日报》的忠实读者,她每天都要看报纸,而每次看到需要帮助的遇困家庭,她也总是小心地剪裁下那版的报纸,然后揣上善款,走到报社来交给记者。殷奶奶说,这已经成了自己的一个小习惯,金额不多,但也是尽一份绵力。

几日前近中午时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读者也打进了爱心热线。“您好,我想给陈炯献一份爱心,怎么操作比较好?我年纪大了,不会微信支付宝等网上捐款。”记者从电话里获悉,这位老人家住华南龙凤新村,订阅《丹阳日报》已多年。在记者提出是否需要上门接收捐款时,老人立马表示不用这么麻烦。“您给我一个银行账号,我把钱打过去,然后再麻烦你们转交给陈炯吧!”

下午,记者的爱心账户收到了2000元的来款提示。随后,爱心热线响起。“您好,我是之前打电话的华南的那位老人家,2000元捐款我已经去银行汇好了,不知道您收到没?”在记者确认已收到善款并代表陈炯一家再三致谢后,老人缓缓说道:“我也帮不了大忙,尽一份力而已,对陈炯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希望他能尽快好起来。”

回望近年来因为“大爱丹阳”而出现的爱心人士,“有名有姓”者寥寥,多的是默默奉献自己的“绵力”、给予他人温暖的“无名人士”及仅有“代号”的“普通人”。

无论哪个时段,被冠以“大爱”“温暖”字样的丹阳总是不乏其人。正如曾经被丹阳全城温暖过的“好父亲”向兴全所说,“丹阳是小城,人不最多、城不最富”,可是,这一方热土却孕育了友善、博爱的丹阳人民。如今,在全市上下愈加浓郁的大爱氛围的熏陶之下,个人、企业、组织、团体纷纷“发力”,无论是“力所能及略尽绵力”,还是“倾囊而出鼎力相助”,都是在诠释着“小城大爱”的温暖故事……

 

责任编辑:吴淋淋
相关阅读: 之名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