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志愿者,文化庙会上的“大忙人”

核心提示: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中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这样的尝试也在文化庙会上得到了回报。

本报记者 旦平 通讯员 皇轩

IMG_1729

图为王氏经络推手传承人现场为市民推拿。

记者 束旦平 摄

 

“平时参加一个集会,来看我剪纸的人不是很多,可文化庙会不一样,陆续走进丹阳12个镇区街道,普及面广,光今天一上午就有几百人来看我剪纸啦。”5月28日上午,文化庙会第7站走进皇塘,一大早就过来摆摊的剪纸传承者郑静看起来有些疲惫,可谈起文化庙会,却又显得有些兴奋,她觉得这份辛苦很值得。“我已经连续跟了7站,每次都是一大早就过来。看到有这么多人喜欢剪纸艺术,愿意买剪纸带回家,我很受鼓舞。”

记者了解到,文化庙会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让各类志愿服务能够送达千家万户打造的一个精品项目。目前,文化庙会已在延陵镇、丹北镇、曲阿街道、陵口镇、访仙镇、吕城镇、皇塘镇开展过,每场活动都吸引了当地群众的积极参与,而其中,非遗文化展示成了每场活动的必备项目,借助文化庙会这个难得的平台传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许多非遗传人的自觉行为。

“每次文化庙会上过来看我表演正则绣的人,都会下意识问我这是不是十字绣?我听后都会认真向他们解答,告诉他们这是正则绣。”周海燕是正则绣第三批丹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告诉记者,正则绣虽没有十字绣那么普及,但它起源于丹阳,后由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为了继承和发扬刺绣艺术,把民间刺绣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搬进了课堂,再融入西画的理念,与学生杨守玉共同努力,创造的一种新的刺绣形式。“这种形式虽看起来复杂,但其实乱中有序,也多次作为丹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国内外的重大展出活动。”周海燕表示,正则绣走向国际舞台的同时,也要立足本地,让更多的丹阳人了解正则绣,更好地继承与传承,文化庙会就为正则绣的宣传和展示提供了大舞台。

郑静告诉记者,文化庙会上,许多人都不满足于观看,还会向她预约时间,要前往她的工作室学习和体验。“在曲阿街道文化庙会上,现场就有两位年轻的小伙子看了我的剪纸表演后,觉得很感兴趣,当场表达了想要跟我学习剪纸的想法。”

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中,那些可以给群众提供玩乐又蕴含文化信息的非遗技艺格外受欢迎。符国俊是“面塑”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4岁的他,捏面塑已有40年,在他的志愿服务摊位上,摆放着制作好的各类文化题材的作品,像哪吒闹海、岳母刺字等。“面塑,对艺人要求很高,制作者首先对民俗风情要了解透彻,还要知晓历史、神话和民间传说。”符国俊表示,这样才能给面塑注入一定的文化内涵,作品才能栩栩如生,深受大家喜欢。

面塑的传承与很多其他传统民间艺术一样,一般采取口传身授的方式,祖辈相传,师徒相传。“孩子们除了喜欢面人本身之外,更喜欢自己捏的过程。”现在,符国俊闲暇时间还前往丹凤实小、匡亚明小学、南师大中北学院进行授课。这些授课都是免费的。“让非遗文化传承下去也是我的任务之一,此次来文化庙会就是这个目的。”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中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这样的尝试也在文化庙会上得到了回报。“每一次来到文化庙会都会超过我的预期。”郑静将剪纸文创产品带到文化庙会上,她的摊位上就冒出了许多“爆款”。“我利用剪纸和扇子相结合的方式,将一幅幅精美的剪纸画贴合在扇子上,很受欢迎。”郑静拿起一把圆扇,指着里面的图案告诉记者,客户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图案来选择,有十二生肖的,也有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图案,应有尽有。她还剪了很多吉祥图案,可以贴在手机壳上,也制作了桌垫、雨伞等不同类型的产品。“有许多人来问,这个剪纸这么漂亮,可不可以扫描成电子版,印在衣服、背包上。”郑静说,文化庙会上市民的随口一问启发了她,接下来她会尝试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产品。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