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场主的“供给侧改革”

核心提示: “打造自己的特色稻米品牌,必须走出一条初具规模的产业化、品牌化之路。”

面对近几年种粮收益的下滑,如何对接市场,提高产出效益?且看——

一位农场主的“供给侧改革”

本报记者 蒋须俊 魏郡玉

sili

“小麦收割结束,我准备在6月5日至8日进行水稻机插秧作业。”昨日上午,记者走进开发区前马陵村小丫家庭农场,只见这里的秧田内碧绿的秧苗长势良好,而紧靠该家庭农场一方用于插秧的水田已平整完毕,引得大批白鹭在此翩翩起舞。农场主魏国良告诉记者,为拓展优质粮产业链,今年,他与周边3个大户合作建立了近500亩“订单粮”基地,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管理,最后合作方农户所产稻谷将由他按照每斤1.45~1.5元的价格收购,然后统一加工成地产优质大米销往大市场。

49岁的魏国良是前马陵村村民,此前一直从事鞋底制作生产。2014年,他流转承包了村里的岗坡田,并投入大量资金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将高低不平的丘陵岗地建成110亩标准农田,注册成立了小丫家庭农场。随着粮食市场形势的变化,他在农业种植上从稳定产量转向提升质量,由单一发展转向多元融合。目前,除了主打优质稻米外,他还种植了3亩葡萄和7亩桃子。

说起“订单粮”生产与销售的联合之路,魏国良侃侃而谈:“这几年市场稻谷价格低迷,种粮卖粮的利润空间已经被压缩得很小,如何对接市场,提高产出效益,我没有坐等观望,而是与远在珠海可口可乐公司工作的弟弟取得联系,将加工的优质新米做成小礼盒发往弟弟的单位,让其同事和客商品尝丹阳新米,结果反响很好,一些澳门客商特意来电采购我的优质大米。”就这样,魏国良一步步打开了稻米的销路,优良的品质也为他带来了更多的“订单”。“去年我销往珠海、深圳、澳门和浙江台州等地的订单稻米批发价每公斤卖到6元多,扣除各项成本,每亩纯收入超700元,比单纯卖稻谷的利润强多啦!”

不过,魏国良选种的南粳46等优质稻米虽然口感好、品质优,但其生长期偏晚。在多年的试种中,他摸准了它们的生长习性,做到提前播栽。因而,这几年他的插秧时间要比别人早半个多月,这样不但保证了水稻品质,而且较好地抵御了自然风险。尽管去年秋收期间遭遇“烂稻场”天气,但他的水稻收割期却正好在天晴之际,且亩均产量达到1350多斤。在前不久我市举行的首届“丹阳优质稻米”评比中,小丫家庭农场送评的“金香玉”荣获金奖,更是让他信心倍增:“打造自己的特色稻米品牌,必须走出一条初具规模的产业化、品牌化之路。”为此,他决定与周边农户合作共建“订单粮”基地。去年下半年以来,魏国良专门注册了“前马陵味稻”商标,还购置了一套大米加工设备。

“你看,这是我刚采购回来的商品有机肥。今年开始,我们基地将不用化肥,全部改施有机肥。”记者在小丫家庭农场看到,成堆的商品有机肥摆放在库房内,共有25吨。在共建“订单粮”基地的同时,魏国良今年还打算开展20亩稻鸭共作技术的试点,通过在水稻基地装配摄像头,让客户监督水稻种植、田间管理全过程。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的要求也高了,吃饭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还要讲究营养,吃得健康,吃出个性。”魏国良表示,与周边农户抱团经营、对接市场扩大优质“订单粮”规模,有利于做大品牌,引导他们从昔日卖原粮转向如今共铸品牌,从而让乡村产业振兴唱响在希望的田野上。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