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企业家两获国家级殊荣背后的故事

核心提示: 日前,双峰格雷斯海姆公司创始人巢杏松获得“中国医药包装行业风雨同舟四十年行业领航人”殊荣,这是继他获得“中国药玻行业突出贡献企业家”后,再一次“黄袍加身”。他为何能两次获得国家级殊荣?其创业故事又有何精彩之处?记者进行了一番采访。

22

资料图

本报记者 鹏翔 通讯员 明富

日前,双峰格雷斯海姆公司创始人巢杏松获得“中国医药包装行业风雨同舟四十年行业领航人”殊荣,这是继他获得“中国药玻行业突出贡献企业家”后,再一次“黄袍加身”。他为何能两次获得国家级殊荣?其创业故事又有何精彩之处?记者进行了一番采访。

筚路蓝缕办厂,终成全国行业翘楚

1983年,常州孟河镇固村人巢杏松来到访仙,开始艰辛创业。1986年4月8日,经访仙乡党委和政府同意,他创办了丹阳县访仙药用玻璃厂,它就是双峰格雷斯海姆公司的“前身”。

当时,玻璃厂只是租赁了针织厂的一个车间,只有8个工人,面对的是“上无一片瓦、下无一寸地、账上无一分钱”的窘境。

巢杏松告诉记者,当时,他风里来、雨里去,整天跑银行,四处托关系,一次次磨嘴皮子,才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困难,并解决了经营场所问题。

相比资金与经营场所问题,缺电是巢杏松最头疼的事情,没电厂里就要停产,银行的贷款就难以还上。巢杏松说:“那个年代电力供应相当紧张,时常跳闸断电或拉闸限电。有的工厂备有发电机,可以自己发电,保障正常生产。我们为了错开用电高峰时段,早上四点钟就开始上班,再在晚上有电的时候加班。如果遇到突然停电、客户要货很急的情况,我们只好向隔壁企业商量‘借’电生产。”

“刚办厂那会儿,什么都难,我既是厂长,又是技术师傅、会计和工人,还兼做销售员、采购员,甚至连生产工艺、模具设计、加工设备的选型改造等,都要一一操心……”前尘往事似云烟,巢杏松聊起来已经尽显淡然。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保健品市场风生水起,他抓住机会,与太阳神、三株口服液等厂商做配套生产,为企业赢得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期”。企业不仅满负荷生产,还建设了清洁无尘的一流生产车间,上海、山东等地科研单位和药厂代表前来参观时,都惊叹这个乡镇企业创造的“奇迹”。

2002年,巢杏松到意大利SPAMI公司考察时,就隐约感到中国药玻企业已经处在了群狼环伺、危机四伏的境地,他意识到要想不被“狼”吃了,就要让自己也成为“狼”,并且要“与狼共舞”。“当时,像SCHOT、GER⁃

RESHEIMER、NEG、SPAMI、KIMBLE等国际药包材巨头都在等待时机,杀入中国市场,它们一旦进来将会带来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对中国药玻企业产生强烈冲击。”巢杏松说,虽然行业的发展形势严峻,但是双峰玻璃厂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也有稳定的市场和拳头产品,所以他也不担心“狼”真的能吃掉自己的企业。

其实,巢杏松所言不虚,“狼”非但没有“吃”下双峰玻璃厂,反而向它伸出了“橄榄枝”。2005年1月15日,世界第三大药玻巨头德国格雷斯海姆公司派了10人来到双峰玻璃厂,共同商讨合资事宜。

经过长达16个月的艰难谈判,双方签下协议:一是德方3年内将投资数千万美元的设备在镇江丹阳建立新的生产线,上马与国际接轨同步的新型药品包装容器——卡式玻璃瓶,预灌装注射器;二是将同时印有“GER⁃RESHEIMER”“双峰”两个注册商标的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

巢杏松主导的这场中德企业“联姻”,使企业把发展所需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无偿地吸收过来。同时,快速获得了国际中高端市场的销售网络,使得双峰产品占领了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国家高端市场。

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双峰格雷斯海姆公司已拥有1000余名专业员工,4万多平方米的生产空间和洁净送风的包装车间,大部分小瓶线和所有安瓿生产线、卡式瓶生产线都已应用了美国的在线成像检测技术,形成了具有15亿只小瓶、5亿只高精度中硼硅安瓿、2亿只卡式瓶的产能;成为国内第一家同时拥有ISO15378药品初包装材料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和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的药包材生产企业,拥有13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生产注册证,涵盖7个药包材品种;产品远销亚洲、美洲和东欧市场,服务于全球300多家医药企业;正在朝着药用玻璃包装制造的工业化4.0和实现改善健康和生活质量解决方案的全球性领先合作伙伴的方向迈进。

倾情“反哺”桑梓,开建中草药科普园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离开家乡创业多年的巢杏松一直有浓浓的家乡情结,也多次以不同形式支持家乡建设,而产业回报家乡是他最看重的。

2013年,他就成立了德尔生物研究所,开展丹参、绞股蓝等中草药的细胞育种工作。对此,巢杏松解释说:“中国虽然是中草药种植的源发地,但是种植技术低于日韩等国家,导致中草药品质较低,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国内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强化科技兴农,中草药种植技术和品质有了提高。不过,国内培育中草药良种,主要还是依赖传统育种,没有达到国外基因与细胞改良技术水平。而中草药又是国内许多药企需要的生产原材料,这些药企又是我们稳定的客户,发展中草药产业可以让企业从产业“下游”站到“上游”,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所以,我们开展了现代生物技术的中草药育种。”经过科研人员连续几年的技术攻关,中草药的细胞育种大获成功。巢杏松在甘肃、山东等地进行了试种,发现品质非常好,就想大面积种植。

这时,老家孟河镇正在打造中医特色小镇,大力传承弘扬孟河医派文化。经过考察,巢杏松发现当地土壤适合种植绞股蓝,而且可以进行土地流转。于是,一个大胆又有前瞻性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闪现:到家乡建设中草药科普园,既可以推广中草药种植,又能圆了自己支持家乡建设的梦。根据规划,中草药科普园将打造集医疗保健、健康养生、药材培植、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全力助推中医特色小镇建设。

巢杏松深知,建设科普园,文化要先行。2017年3月,他发起了首届中华巢文化论坛,巢氏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宁业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教授袁义达、中科院遗传学研究所研究员巢志茂等科研院所专家以及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全国各地巢氏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文化引领产业,产业支撑文化。”巢杏松说,文化是传承,是精神,可以激活人的思想,激励人的精神,有了文化就有创造财富的动力;反之,财富也可以支撑文化,促使文化向更高境界发展,促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目前,中草药科普园已经开工建设,绿化、路面等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一个上下游产业配套、文化与产业融合的大健康产业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