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缙《云阳早行图》中的丹阳山景

核心提示: 丹阳的山主要分布在丹北地区,为宁镇山脉的余脉,共有山峰105座,其中主峰8座,次峰97座。

丹阳的山主要分布在丹北地区,为宁镇山脉的余脉,共有山峰105座,其中主峰8座,次峰97座。山势西高东低、北陡南缓,一般海拔100-150米,最高峰水晶山166米。在水晶山的南侧,有丹阳文化名山——经山(又名金牛山、彭山),为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的祖茔之山,其周边也是萧齐帝王的陵墓集中区。近几十年来,由于挖山采石等原因,丹阳的众多山体遭到破坏,有些甚至整体被挖光推平,许多山景不复存在。如今人们要了解这些山体的原始景象,只能通过古诗词、老照片及古代绘画来想象回味。现存描绘丹阳山景的古画并不多见,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明初著名山水画家谢缙所作的《云阳早行图》。该画作于永乐丁酉(1417年),距今已六百余年,是谢缙为送别友人盛寅离丹阳返吴(今苏州)而作,现珍藏于上海博物馆。

谢缙(1355-1430),号兰庭生,又号深翠道人。原籍陈留(今属河南省),生长于苏州,永乐元年(1403)以绘工贡京师(南京),寓居金陵二十余年。工诗,有《兰亭集》传世。他的绘画深受元代江南名家王蒙、赵原的影响,多作峰峦层叠之景,“得其窅渺深意”,故自称“谢叠山”。笔墨苍润浑厚,画风别具一格,亢直耿介,嫉恶如仇,为永乐、宣德间吴门画派名家之一。谢缙传世作品很少,《云阳早行图》是其不多遗迹中极为珍贵的一幅。

谢缙友人盛寅(1375-1441),字启东,吴江人。明代永乐至正统年间御医,医术高超,深得朝廷信任。永乐十五年,盛寅自京师返吴,途经丹阳,谢缙绘此画以志送行。丹阳曾名云阳,晋时曾属毗陵郡,故题曰“云阳早行图”,诗中所称“云阳”“毗陵”,皆沿用丹阳古名。画中长松夹道,一老者骑马款行,侍童担琴书随后。隔溪层峦叠翠,草木葱茏,山麓和树丛间薄雾弥漫。图作于十月,正值“千林枫叶丹”的深秋时节。作者用浓重的墨色皴染山峰,以横直浓墨点苔,淡墨晕染雾气,生动地传写出宿雨初收、晓烟乍泮的气象和行客秋日赶程早行的情景。是一幅难得一见的古人“赶路”图。

该画以俯视的角度描绘了丹阳丹北山林空灵秀气之美,画中峰岫的结构雄浑,山顶多布置矾头,以稠密有力的披麻皴和破笔密点苔表现出山势厚实、草木华滋的特质。山脚云树朦胧,树丛用简笔勾干,横墨点叶,近处松树枝干挺劲。画中有许多山峰,近则雄伟陡峭,气势厚重雄浑,远则绵延起伏,若隐若现,展现了丹北山脉苍古质朴之美。该画明显继承了董巨江南山水画派的传统,同时又融和吴镇的长处,用笔趋于沉着凝重,墨色枯润相间,浓而不涩。作品反映出作者既善于融会宋元技法,又努力探求自己的独特风貌。

该画有作者自题五言诗、年款(永乐丁酉),印章有“葵丘”白文长方印、“孔”“昭”朱白连珠印、“陶情写意”白文长方印、“澹中有味”白文方印等。自题诗句写道:“故人明发处,不寐听晨鸡。喜色盈眉睫,轻风入马蹄。毗陵山远近,茂苑树高低。料得还家夜,相思月满溪。”诗画结合、意境和环境交相辉映,给我们呈现了一位思家心切的老人夜不能寐而早起赶路的独特晨景,也能领略画家内心的那一份喜悦心情。

该画及天池另纸还有刘溥、蒋用文、许士深、史谨、朱彤、蔡昶等友人所题和诗。和诗中几乎每首都有与丹阳相关的诗句,如“冲寒骑马过丹阳”“回首云阳乡路近”“独上毗陵道”“一曲离歌别凤城”等,以烘托画中人物行路丹阳的地域特征和旅途心境。

淮南蒋用文和诗:“都门烟树晓苍凉,月色分明满地霜。有客承恩归去急,冲寒骑马过丹阳。”

云间许士深和诗:“折幾杨柳不胜情,一曲离歌别凤城。回首云阳乡路近,西风落日马蹄轻。”

吴门史谨和诗:“独骑欸叚出长安,路入吴山翠万盘。清兴满怀何处写?姑苏台上倚栏杆。”

蕲阳朱彤和诗:“独上毗陵道,重裹御晓寒。迎风低席帽,带月据吟鞍。一涧水流碧,千林枫叶丹。都将离别意,写入画图看。”

湘南蔡昶和诗:“驿路沙干宿雨晴,西风一骑认归程。吴奴笑逐吟鞯去,候吏途持彩柿迎。浙水净连三泖碧,吴山秀接九峰青。到家正值梅花发,好折南枝慰别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欣赏了古画里美丽的丹阳山景后,我们更加为那些消逝在岁月中的丹阳七峰山、惠山等诸多山峰美景感到惋惜,也更有责任珍惜、保护、利用好现存的珍贵山体资源,让丹阳山景更美更动人,留给后人更多现实版的《云阳早行图》。

谢缙《云阳早行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