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第四届“爱·阅读”征文获奖作品选登

核心提示: 在初冬的一个夜里,静静回忆了下我的阅读历史。看的第一部小说叫什么,已全然忘记。但书的样式还记得,是由报纸上的连载剪下装订而成。

丹阳市第四届“爱·阅读”征文获奖作品选登

一等奖(选登):

我的阅读史

任珏方

在初冬的一个夜里,静静回忆了下我的阅读历史。看的第一部小说叫什么,已全然忘记。但书的样式还记得,是由报纸上的连载剪下装订而成。做这件事的是我父亲。父亲爱读书,然后他把这习惯传给了我和弟弟。我姐也爱读,到如今也是。那时候,我的小学快上完,但成绩不好。每天一早被父亲逼着起床背书。父亲视之为笨鸟先飞。父亲为我的学习担忧,随之为我把时间花在阅读上而担忧。很明显,他在摇摆,最终他败给了他的文艺之心,不仅继续提供报上剪下的小说,还为我们兄弟俩长期订阅了江苏版的《少年文艺》。就在那时,黄培佳、程玮、周少芬三个女作家,通过这本杂志深深影响了我。

父亲从人造革包里拿出杂志时,我和弟弟的眼睛都会一亮。爱不释手,这词用在那个情景里,一点也不过。我们珍惜阅读机会。那时,我母亲已经离世。父亲带着三个孩子过日。有时候,姐姐将午饭烧滚,揭开锅,里面只有沸腾的水,没一粒米。外出借米的父亲还没回来。生活可见有多拮据。在此情况下,父亲还能为我与弟弟订一本杂志,我们怎么会不珍惜。后来,阅读给我们带来了惊喜,给父亲带来了骄傲。在县里学生作文比赛中,我拿了初三组第一,弟弟拿了初一组第一。

当语文老师的父亲,馈赠给了我最好的人生礼物——阅读。我感谢他没因为我的成绩不好而打断我的阅读。这有多重要,从我活到现在的人生轨迹就可以看出。

进入高中校园,离开了父亲,我开始全新的阅读里程。我就读的中学在一个镇子上,风带着泥土的芬芳,能够从镇这头直吹镇那头。期间自然刮过校园。校园文化气息薄弱。我只在学校食堂的东边找到一个很小的图书馆。很快把里面的图书看得了无兴趣。于是开始将父亲给的生活费一点点攒起来,订阅《小说选刊》。每月一本,带来一顿文学盛宴。为此,有幸读到了莫言、张贤亮等人的经典中篇小说。这本杂志,加之《小说月报》,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成为我的必读杂志。一直读到觉得上面有些小说我也能写时,我开始了小说创作生涯。

青年时代到来,我对未来的不确定,充满期待和憧憬。这种多方位的感悟与假设,左右了我的阅读。我被英国女作家吸引住过,连续读了《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书。温暖,像被春天阳光照着,心头有东西在萌芽,蠢蠢欲动。阅读感觉如斯。还被《约翰克里斯朵夫》震撼过,开卷的浩荡江水声,至今还在脑中回响。也喜欢中国古典作品。唐诗宋词尤其喜欢,看到不同版本的就心痒痒。那时,诸子百家的作品让我叹服,竟然能够让文字如此精妙简练地待在应该待的地方,增删一字皆不能。在京工作期间,被夸有古典功底,我脸微微一红。被古典熏陶,主要就是在那一段时间。也喜欢冷门,像美国嚎叫派的作品,曾为金斯堡诗歌中对一根手指的描述而激动不已。世上怎么有这样铿锵澎湃的描述!我差不多要叫起来。《猫》《春梦》等日本作家的作品,也是在二十岁的年纪上读的。自然是很喜欢。在这个年龄段上,我阅读量大且杂。那时,我已有异父异母的兄弟。他在部队。每年黄梅天后,我和弟弟要去帮他晒书。一大包一大包的书,让我们兄弟俩都很兴奋。不仅能够读,还被允许每次带一两本回家。读多了,看多了,撑大眼眶,就形成自己的阅读观念:每一种文体,每一个作家,都是文坛一朵花,不能说这朵花好看,那朵花难看。也是在这个年龄段,我发表了第一首诗歌。在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天地》节目中,主持人海蓉将我的文字变成了声音。随后,收到全国各地的来信,多到让我惊讶。

阅读往高深走,是在报社副刊部工作期间。《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等名著能够在书店得到,鲁迅、海子、顾城等作家能够全套收下。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一举奠定了他在我心目中的位置。有了收入,生活再拮据,我也像我父亲一样,在阅读上不为难自己。在儿子读小学二年级时,我就迫不及待为他订阅了《儿童文学》。

开始创作小说后,阅读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由欣赏者变成解剖者——从写作技巧与方法上对作品进行剖析。在阅读面上,对西方当代文学关注多一些。有些作品让我生出冷汗,比如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曾经让我沮丧——难以望其项背。好在他的《我脑袋中的怪东西》安慰了我,让我意识到作家与好作品相遇,不是经常的事。

阅读改变生活,就这么讲,显得空洞。但我的亲身经历,恰恰如此。我这人没什么长处,愚笨愚笨的,尤其不善人际交往,书呆子而已。但阅读拯救了我,让我从能读到会写,交到了朋友,遇到关心我的人,还能一直靠文字吃饭,这样的经历应该有说服力。

二等奖(选登):

天堂有座图书馆

毛月香

很长一段时间,我病了。

我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感觉紧致的身体一下子变得松散无力,我的大脑、五脏六腑、血液、细胞一一被掏空,轻飘无力。我的灵魂出了窍,大脑停止了思想,心空空如也。浮气、躁气、空虚、寂寞似惊涛骇浪一波又一波将我吞噬。

我得了一种叫“寂寞空虚症”的病。病恹恹的我每天拖着空荡荡的躯壳不知道要寻找什么?白天不想做事,晚上不想做爱,行尸走肉般浑浑僵僵混过日出又日落。面前的一大堆山珍海味也丝毫勾不起我的食欲,每次杯觥交错的狂欢后是更多的寂寞空虚。因为,物质、肉欲根本满足不了我,然后我浑身上下每一个细胞却在嚷吼着饥饿,每一根汗毛都在骚动着干渴。

于是,我不得不掏出手机,聊微信,看新闻,无休无止刷抖音,看火山……我的“寂寞空虚症”暂时缓解了。放下手机,很快,新一轮巨大的寂寞空虚卷土而来,我感觉自己置身于黑漆漆的热气球中,在半空中漫无目的地飘呀飘,着不了地又找不了北。就这样,我陷入无尽的寂寞空虚中,像在空中坐着摩天轮,一轮又一轮不停地旋转着,一轮又一轮让我不停地陷入自责、不安、痛恨……

我无聊到点开微信“附近的人”,一会儿功夫,会有好多好多人跟我打招呼,“你好!”“早,美女!”“还没睡?”是他们的开场白,还有人上来就是赤裸裸的“约吗?”“加个好友,聊聊呗。”最多的一次居然有50几个人,仅仅是短短的几分钟时间。看来寂寞空虚无聊的人大有所在啊。

我们这些寂寞空虚的人,一生只能靠他人的认可来找到自己,那些自欺欺人自我感觉良好的表面主义能让我们找到幸福,找到快乐,从而感到了自己的存在。于是,这种无聊透顶又充满危险的搜索“附近的人”却成了大家乐此不疲的游戏,大家在虚拟世界中获得自我存在感。

回想起来,我这个病,大家的病,整个社会的病,什么时候开始的?物质富裕的时候,生活安逸的时候?还是电子产品盛行的时候?我想,都有。最多的时候,还是从我们丢弃阅读的时候开始的。

这个年代,很多人憧憬物质、名誉与享受,却很少有人关心自己的内心需要什么。我们真正需要什么?我想,每个人在他的阅读中会有不唯一而又肯定的答案。

热爱阅读的人就不会孤独了吗?会。但,真正优秀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也会认为自己的优秀来源于自己的孤独。孤独不等于寂寞空虚,面对自己孤独的时候你感到寂寞空虚,那是因为你不够强大和优秀。热爱阅读的人能够撑起孤独时的那份强大!

一个人书读得多,他明白的东西就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不会被外界的环境所改变,不会被寂寞孤独的恐怖所折服,他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变成了阅读的享受。阅读的力量逐渐在他的心里铸造了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力量的王国,他就是他精神世界里的王者。

我舅舅是50年代的高材生,在那个特殊时期遭受了惨无人道的迫害,和他热恋中的对象在恐吓中精神出了问题。后来,我舅舅一生未婚,一生清贫,一生豁达。一般人理解不了我舅舅是靠什么力量忍受精神肉体的折磨、人格尊严的侮辱和一生时光的孤独的?其实不难理解,看他满屋子的藏书你就会知道了。阅读的力量支撑他内心的信念,让他度过那段非人的岁月和一生孤独的时光。

阅书、品茶、吟诗、抚琴、作画曾是中国古人的几件乐事。读书已被融入到古人的生活当中,并且乐此不疲。“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是阅读滋养了我们的性情,让我们心灵宛如秋雨中的池水,逐渐丰盈。阅读就像母亲的手,在黑暗中牵着我们找到光明。在阅读中我们能够自我创造一种境界,引导自己进入某个特定的时空,与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对话,真正拥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阅读的自己不平庸,不会被功利而被动的谋生态度所折腰。不平庸的你会感慨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生命涵义的丰富。照镜不觉面目可憎,对人言语亦有味。这种不平庸是阅读的浇灌给你的,是书籍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的。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不平庸的你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天高和海阔,这是阅读的功劳!

阅读的意义很多人都会高谈阔论几翻,但在这浮躁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还在认真坚持着?我们对孩子赶鸭子上架般培养阅读兴趣,却不知当阅读成为一种任务而不是习惯时,是整个名族的可悲。

当全世界都在关注某国拿了多少个诺贝尔奖时,我们却在关注一个艺人偷税漏税多少个亿的可耻。人家国家怀着对科学知识无比尊重的态度在培养下一代,我们国家下一代的理想却是争着当明星,当网红。娱乐至死,无声无息,国将不国。痛心沉思,是我们的信仰出了问题,我们太过追求金钱、名利和享受,获取知识的目的也是为了追求这些。很难有人再去享受慢阅读的快乐,知识也变成了速成化,电子产品的便捷代替了书本的墨香。素不知,快餐的危害不止是没有营养可言,长时间还会伤身。

扪心自问,你有多久没有好好读完一本书了?到处是玩手机的低头族,玩着玩着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灵魂。现如今,中国的阅读量瞬间被日本、德国、犹太人秒杀。虽然我们提出了“全民阅读”的口号,开放了图书馆,增设了零零散散的图书屋,学校推广了“家校共阅读”,开展了“阅读促进会”。但是,阅读不是口号,不是任务,不是作秀,而是能够真正走进我们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装点我们的灵魂的日常习惯,就像吃饭睡觉。你若一天没看书,都会感到失落、空虚、局促不安。

一个民族的阅读,得从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做起。让孩子爱上阅读,我们怎能不阅读?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有当整个名族皆在阅读,这个名族就有了精神,有了灵魂。努力放下手机,一本好书,一杯绿茶,一方心静,感觉自己又飘了起来。这次的飞舞和早段时间失去灵魂的轻飘飘不同,是自我的放飞。

我看到了天堂有座图书馆,通往天堂的阶梯是用书籍铺垫而成的。

流水淘沙

秦曼村

文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承载我们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就注定要以其无限的魅力,支撑起我们民族的脊梁。书籍,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会成为我们人类最亲密的朋友,因为它记录着斑驳的岁月、历史的风尘和千年的绚烂,记录着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从小就爱上了文字,爱上了读书,也因此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世间的万物。可是,从古到今,书籍之多浩如烟海,谁也无法终其一生而读尽天下书籍。所以,我们只能在短暂的人生中凭己所好、据已所需撷取那书海中的浪花一朵朵。岁月长河,滚滚书籍,人生百年,沙里淘金,读书就是要从中获取真知灼见,使我们更加优雅和充实,更加豁达和睿智。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童年读书,读趣。读了书我才知道,世间万物无不充满趣味。《十万个为什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让我的童年变得五彩斑斓起来,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书,开阔了我的眼界,童年的我在书中寻找那世界的源头,探索那亘古永恒的智慧,也让我知道一个人要走出自己的人生。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少年读书,读奇。读了书我才知道,我们的世界是多么的渺小。我一头扎进《宇宙索奇》,我的目光被引向了宇宙深处。原来地球的大气层大约有1000千米以上;原来地球自转的速度每小时有1700公里;原来当物体运动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时间真的会变慢……书中无穷无尽的知识,激励着充满好奇心的我不断去探索,因为我知道好奇钟情于科学奥秘,能使我带着愉快的状态,期待知识的赞赏,能使我的未来拥有学识丰富又快乐的人生。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青年读书,读志。读《二十四史》让我知道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本以为自己将在三尺讲台上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了,可历史上立志成才的故事激起了我的斗志,让我萌生起了写作的念头。于是,在工作之余,我拿起了笔,写下我青春的梦想,爱情的甜蜜。渐渐的文章有了发表,虽然只是些许的稿酬,但我知道只要倾情付出,就会有收获。或许收获的不是金钱财富,但以书籍为伴,志存高远,却能让我成为精神上的富翁。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中年读书,读悟。曾国藩有言:“不责人小过,不揭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人到中年读了此句才悟出其真谛:要修身养性,培养自身的美好品德,才能受到众人的尊重,也才能远离小人的迫害。读书,亦让我做到了“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亦让我懂得了珍惜生命,才不会虚度自己的一生,才会让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得精彩,使生命的内涵得以丰富,人生得以充实,生命得以绽放出光彩。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如今读书,读真。虽然偶尔还会有“聊发少年狂”的冲动,但看看镜中的丝丝白发,还是感叹岁月不饶人。初冬的阳光下,坐在窗前,泡一杯清茶,我静静地打开了《菜根谭》,对里面的每字每句细细品味。“贫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我也曾迷失在物质的欲望中,不断渴望得到更好的物质条件,结果却发现自己的心永不能满足,日子也因此过得浮躁而虚华。读书,让我知道了,物质的追逐是没有止境的,只要拥有幸福家庭,哪怕生活平凡,精神也是快乐的,富足的。

书启迪智慧,传播知识;书表达情感,记载历史;书给人力量,催人奋进。书中的悲欢恋情,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犹余音颤袅;书中的奇句妙语,如泉涌,如露凝,读起仍口角噙香。书籍是长河,真知是沙金,于是,我在书籍的长河里,淘取沙金,在心灵珍藏,觅几朵奇葩,细细品味那亘古的芬芳。

三等奖(选登):

一本书一生缘

陈祥渝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在城区白云街中心小学读书。一、二年级时,放学后最开心的就是和几个小伙伴爬在弄堂口和马路边的地下打弹子玩。上三年级时,在本校当老师的大嫂送给我一套新书,名叫《森林报》。她和颜悦色地对我说:书里的故事很好玩哦!你就慢慢看吧!我如获至宝,第一天翻了翻,虽然好多词语很生疏,但被有趣的插图和故事的梗概迷住了。《森林报》并非报纸,而是一套图文并茂的书,中文版将其编为春、夏、秋、冬四册。作者是二十世纪俄罗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比安基。他采用驻森林记者发布新闻报道的形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森林中春、夏、秋、冬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件,将森林中的护林员、老猎人、白桦、云杉、驼鹿、云雀、丘鷸……各种生灵的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令人神往。同时,还向读者介绍如何去观察和发现大自然的奥秘,使小读者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充满想象的阅读中激发起对大自然的情感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从此,我疏于打弹子了,而喜欢上了《森林报》,平时做完作业,就捧着它翻来覆去地欣赏。后突发奇想,要是能亲自到森林中去走走看看该多好啊!于是,每逢星期天就跑到城内的河埂和城外的土岗,还有练湖的小树林去寻寻觅觅,可至多只听见鸟鸣蝉噪,难得看见野兔和刺猬,更没有发现类似《森林报》中讲述的精彩事件,未免惆怅。可一想,这是因为树林太小了。一次,老师布置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我毫不犹豫地写道:长大了要去访问大森林,当探索大自然的探险家。十二岁,小学刚毕业,恰逢进驻丹阳的一个地质物探大队招收勘探队员。我高兴得不得了,心想,勘探队员跋山涉水,穿林海,过草原,不就和探险家、森林记者一样有趣吗?于是,我瞒着家里,哼着当时流行的《勘探队员之歌”:“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燃了明灯;是那林中的鸟,为我们报告了黎明……”到物探大队去报名,人家笑了,嫌我年纪小,不收。美梦破灭了,可向往大森林,探索大自然的痴情与日俱增。

光阴荏苒。六十年代初,国家精简城市人口,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报名了,目的地是嘉山苗圃,吃住就在有近千年历史的嘉山寺。听带队的介绍:苗圃就是种树苗的,和各种树木打交道。嘉山风景优美,满山青松,鸟语花香,还有果园,野鸡野兔出没其间。我暗自高兴,以前在城里最远只去过练湖的小树林,这下可以去山里的大森林探险了。

天有不测风云。不久,”文革“的狂风也刮进了山中古刹,人心混乱。可我有一帮忠实的伙伴默默地作为我的精神支柱,这就是一直珍藏的《森林报》,还有鲁迅的小说、散文和《郭沫若杰作集》《历代游记选》《中国文学史》《唐诗三百首详析》等书籍。平时休息,我总习惯地带上书,爬上山,仰看蓝天白云,坐听松风鸟鸣。看书背诗,打发时光。

要说人生好多事还真是可遇不可求。由于我好读书,又不忘钻研业务技术,1979年,我被选派到省里学习培训,参加”文革“后第一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调查,就是对林木和林地、林区内的野生动植物,包括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实地踏勘,仪器测量,登记造册。其目的在于弄清楚国家森林资源面积、分布、种类、数量、生长状况;了解其自然变化规律,为国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利用提供第一手资料。作为森林勘测队员,爬山越岭,穿林海,跨溪流,冒酷暑,淋暴雨是平常事。我还曾有过独自在山中跋涉,深夜敲门借宿民宅的囧事;有在山中断垣残壁的古宫观里和老道长品茗问道的雅事;还有过探访”仙人洞”,考察号称千年白牡丹的趣事。现在想起来,我少儿时被《森林报》所陶醉,立志将来当”探险家”和“森林记者”的理想还早就实现了呢!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今生无缘踏进正规大学门,但一直将爱因斯坦的名言:“人的差异在于对业余时间的利用”作为座右铭。我从小怀揣“森林梦”。几十年来,一度在家庭生活窘迫的状况下也未放弃与书籍为伴,以阅读为乐,以学习为荣。多年来,我在园林专业上获得了一些成绩和荣誉。但我明白,这是与我长期坚持阅读,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分不开的。正如陆游说写诗:”功夫在诗外。”

岁月不饶人。2003年,我从挚爱的园林工作岗位退休了。这样也好,因为我还有好多珍藏的书在工作期间没有时间细看,从此可以尽情享受了。陆游说过:”读书有味身忘老。”我确实体会到退休后保持阅读习惯,勤于思考,与同道交流,能给人带来新的生命活力,升华新的人生价值。说实话,有时候,还真有点童心未泯的感觉呢!回味今生,虽然读了一些书,但启迪我热爱大自然,牵引我走上园林之路的正是《森林报》。

今年,我的小外孙上小学三年级了,我打算送件礼物鼓励鼓励他。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都喜欢电脑游戏。为了启迪他的新思维,我决定买一套《森林报》送他,可书店缺货。我忽然想起我的大外孙上小学时,我曾送给他《森林报》。于是,我向今年刚考上大学的他说明情况,索回了那套书,转送给小外孙,并在扉页上郑重地题上:“多读书,爱自然,学知识,用科学。”

书与我

韦朝霞

小时候,书于我的概念就是小人书和教科书。

教科书,每日老师授课必讲,于是每日必翻,是一种机械性的“读”,然不得不下苦功夫读。虽“读”得不快乐,但每每取得好成绩,还是能乐在其中。

阿拉伯数字充斥的数学书最能引起我的兴趣,一个个蝌蚪似的符号总是让我产生无限的遐想。1斤糖、2斤桃子……我似乎尝到了那甜得发苦,却依然让我心心念念的冰糖块;似乎看到挑着担子,满村吆喝“一斤麦子换一斤桃子”的农民阿伯;似乎听到自己咬着脆生生的桃子发出的咂嘴声。甲、乙两地相距5千米,小明和小华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进的速度是乙的1.5倍……这些表述和数字在我面前幻化成真实的场景,在完成数学计算后,我和同伴相约把这当作游戏去行进,用脚步去测量,用心灵去感受。此时,他们再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而是一个个富有生命、充满活力的精灵,我徜徉期间,与他们嬉戏玩耍,自是别有一番乐趣。由于喜欢,也是认真,数学一直名列前茅,最终是赢得班主任嘉奖了两本《数学附加题集》,从此对数学类书更是情有独钟。

小人书,似乎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唯一的课外书,无需宣传,早已在同学间来回传阅,入手的时间都是以课次计算的,不得不挤出一切时间阅读。流连于精彩的情节,总是偷偷地翻阅,午睡课沉醉其中,疑为无人之时,惊险处唏嘘有声,搞笑处痴痴傻笑,直至被老师收去才恍然惊觉。

文学书,对于小时候家境贫寒的农村女孩来说是奢侈品,因此没读过什么有营养的书。

初中毕业进城读书,有机会去逛逛新华书店、丹阳图书馆,穿梭在鳞次栉比,整齐划一的书架间,有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徘徊书海中,就像一个适婚女孩在众多应征男孩中甄选合适相亲的对象,看到标注着“中外名著”字样的厚本本,怎么也喜欢不起来,总是敬而远之。原来读书这种事,也讲究一见钟情。手指拂过一行行的图书,眼光停落在一本本薄薄的《读者文摘》上,拿起一本随手翻了两页,竟然就喜欢上了,一篇篇短小却有内涵的文章正好就适合我这种无心读书的人。也是机缘巧合,自从自己成了班上的图书发行员,同学们订阅的各种书籍杂志都从自己手里经过,碰到感兴趣的就向同学借来一读,印象最深的好像就是《演讲与口才》和《读者文摘》,后来我一直订阅,不间断。平时看到同学买的什么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也偶尔借来读之。慢慢地,自己读的书多起来,但很杂,正规的名著还是一本没读,知识这般浅陋,应是令人嗤之。

丹阳书城建成后,有时候得到一些购书券,就去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我是一个凭感情读书的人,全靠自己的好恶去选择,“渊”“博”皆与我不沾边,也许没有文化也是一种快乐。直至不惑之年,经历人生诸多变故,内心无处释放,总想付诸文字倾诉一二。恰遇一批文学之友,欣然交往,为打发寂寥的时光,在他们的推荐和“强迫教育”下一年竟读了十几本书,当代经典小说居多,一番沉醉,方觉个中滋味,虽不至不眠不休,但确实沉迷。《活着》中福贵虽努力活着,但现实是复杂和残酷的,命运不可抗拒,生活充满酸甜苦辣,就算被时代裹挟得无法喘息,但依然得撑着勉强活下去。心绪随着书中情节跌宕起伏,随着书中人物悲喜于形,从文字中得到了一种灵魂上的涵泳与自由自在,和一种被了解、被同情、被接纳的感受。

朋友推荐的书,大多一鼓作气读之,但依然有些好书不喜欢,《静静的顿河》只读了几十页,就一直静静地“睡”在床边;《列夫托尔斯泰文集》也只是粗粗浏览就泰然地束之高阁。

不为成功而读,只为读书而读,全凭兴之所至,一卷在手,悠游其间,这样读书,我喜欢。书,对我来说,是朋友,而不是严师。读书,对我来说,是谈心,而不是受教。享受与作者灵犀相通,莫逆于心的那点乐趣,抛开那些被迫为应付考试而“读”过的书之外,在这几年中,伴随着我的,大多是一些人世悲欢篇,文字不追求激荡,但却直逼人心,情感重得摧人心肝。故事娓娓道来,我成了这些书静静的倾听者。它们都是我的朋友,为我解闷、解惑,和我融洽地做着心灵上的款谈,逗出我的泪与笑,激发我的爱与恨。也使我在无形之中,对人生变化,多了一番会心,使我在那段暗淡的日子中坚持下来,摆脱了苦痛的牵绊,走出了人生的灰暗。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