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刚雄姿舞出“一枝独秀”
——记葆春艺术团老年男子舞蹈队
本报记者 魏裕隆 通讯员 刘玉兰
记者 裕隆 摄
在我市,有着这样一支男子舞蹈队。他们,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大都是退休干部和职工,因为热爱舞蹈,走到了一起。他们,就是葆春艺术团男子舞蹈队。
女人美如花,男人也刚劲
舞蹈不是女人的专利,男人也有阳刚之美。伴随着欢快的音乐,“纯爷们”在舞台上时而跨腿跳跃,时而趋步辗转,不断变换着舞姿。4日下午,在党校礼堂内,葆春艺术团男子舞蹈队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活动,争分夺秒地排练舞蹈《江边汉子》。阳刚的舞姿、激情的跳跃,赢得了旁观者的阵阵叫好。据了解,葆春艺术团副团长刘玉兰2015年提议,希望能够组建一支男子舞蹈队,让热爱舞蹈的男士加入。许多男士闻讯而来,组成了平均身高在1.70米左右的团队。虽有着满腔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但有些人舞蹈基础薄弱,大家动作不能协调统一,舞姿不够阳刚,看着简单的几个动作,练习了好几天还学不会。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舞蹈队成员请来了朱生哎老师做队长。今年70岁的朱生哎,退休于埤城中学,有着十多年的音乐舞蹈教学经验。退休后,他每天选择跳舞锻炼身体。一次偶然的机会,朱生哎被朋友邀请加入男子舞蹈队进行指导。
舞蹈队每周二、周四在文化馆训练两次。由于年龄的关系,某些舞蹈动作在技术、技巧上不能再有较大的训练空间,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很可能会出现危险,所以就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朱生哎从网上下载一些如广场舞、民族舞等视频,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对舞蹈进行重新改编。小到手势的细微变化,大到队形的变化,手把手一个个动作、一遍遍指导学员们,从简到繁,循序渐进。有时候,不只局限于练习舞蹈,他还让学员们了解其流传地域及背景文化来辅助舞蹈练习。队员们学习刻苦,从来没有人中途退场,也没有人说想放弃。“原来我们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大家学得累,学得慢。可现在不同了,自从朱老师来了以后,他纠正了我们很多不规范的动作,有了老师的指导,大家进步很快。”队员胡大爷说。
鹤发老顽童,温馨又从容
“我们当中,很多人都是退休后有了时间,才开始学习舞蹈的。”老年男子舞蹈队中的老大哥杨道明说。热爱文艺的他一直喜欢跳舞和唱歌,退休前在农商行工作。退休后,为了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一直活跃在我市各个艺术团中,还经常被葆春艺术团借用参加各类表演和比赛。今年2月份,他正式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跳舞不仅需要耐心,还要学习听懂音乐,进行步骤分解、动作协调、踏准节奏,一个团队跳舞更是需要默契的配合。”杨道明感慨,大家虽然都是老年人,但只要有训练安排,都能准时来,有些人因为需要帮着子女照看孩子,无法来训练,就拜托队员在微信群内上传当天训练的视频,抽出时间来学习。平时的活动演出,团里经费紧张,大家都是自费买服装道具,买不到就向其他艺术团体借。为了演好一场演出,大家总是想尽办法解决困难。
因为热爱且有着共同的爱好,这些老年人才会聚集在一起,他们也有着共同的追求——开心和健康。葆春艺术团负责人王祥美说,很多老年人自从加入了舞蹈队后,身体有了很大变化。他们长期坚持跳舞,减少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还增强了肌肉的耐力和拉力,保持了矫健的体型,浑身充满活力。
莫道桑榆晚,夕阳红似火
葆春男子舞蹈队近年来编排了情景剧《夕阳鸟趣》《太阳出来喜洋洋》等节目,16人的男子群舞,把阳刚之气,精神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去年,他们又参加了镇江市中老年春晚的海选和决赛,获得了不错的名次,受到观众们的喜爱。队员们每年还送文艺下乡,到延陵、司徒、吕城、界牌、横塘、大泊、埤城等地进行公益演出,为群众尽可能多地送去文化大餐。他们还来到敬老院、养老院,为老人们送上欢乐和爱心。相对男舞蹈队而言,他们与女子合舞则更为“专业”,《魅力恰恰》首次亮相就受到了市民的赞叹,成为一大亮点。大型音乐歌舞剧《红军颂》,气势磅礴,男女共舞30多人,连续几年在我市演出多场,参加华东地区舞蹈大赛还获得了金奖。
莫道桑榆晚,夕阳无限好。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却用阳刚的舞姿,展现着自己的“青春活力”,舞出了别样的“夕阳”风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