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在线充值、内容低俗……学习类App为何“变味”?

核心提示: 近日,不少学生家长反映,他们发现有的App涉嫌诱导消费;有的暗藏不良内容;有的变成了学生“交友”聚集区……

网络漫画图

本报讯(记者 马骏) 随着在线教育领域高速发展,在线学习类App也得到了快速扩张,从在线辅导到在线写作业,可谓“应有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享受到这些软件提供的便利。然而,这些学习类App也引发了新的烦恼。近日,不少学生家长反映,他们发现有的App涉嫌诱导消费;有的暗藏不良内容;有的变成了学生“交友”聚集区……

市民李女士最近有些纠结,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下载了一款App学习数学、英语。但是用了这个App一学期之后,李女士却发现了该App暗藏奥秘。李女士表示,孩子对学习类App很上心,除了可以玩游戏,还有学豆奖励机制(学豆可以换奖品),并有各种学霸榜单排名。“一起学习的同学都在比排名、赚学豆,拼学霸榜单,有同学为了冲学霸榜单,赚学豆,按月充值花钱买学习模块,买学习模块赠送虚拟宠物,为了让宠物长得又快又好,继续花钱买模块。就这一款学习类App,仅在智慧岛和我的任务板块,就有10来个学习模块需要支付才能使用。”更让李女士大跌眼镜的是,学习模块的题型、题目不仅简单,还在不停地重复。

记者调查了解到,有的在线学习App,在上线之初界面干净简洁,功能也比较单一,以学习为主,可是这两年,随着App不断更新,各种花样功能也越来越多。其中,有几个学习类App这几年来陆续加入了类似通讯工具的加好友、加圈子、发动态和娱乐、动漫、鸡汤文等内容,甚至还有购物专区,这些原本以学习和教育为主要目的的App逐渐“变味”。一些面向中小学生的学习类App竟暗藏“小黄文”“荤段子”,多个学习类App也陆续曝出多个专题、栏目中含色情、性暗示意味浓重的内容,甚至还曝出后台教学生写“小黄文”解压等乱象。

对于这类情况,不少市民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市民李先生表示,比起中年人的“生活方式钱”和老年人的“健康钱”,现在最好赚的钱就是“教育钱”。研发小学生学习App的团队和公司肯定要想办法从用户身上赚钱,这是常理,但是放黄段子就过分了。市民王小姐告诉记者,学习App原本就只是提供答案的一个软件,以前还好,现在广告特别多,真怕把孩子们教得过早功利。“我不知道在线教育是不是内容低俗、师资是否存在问题,但我希望‘在线教育’不要成为‘宰线教育’。”王小姐说道。

针对目前市场上中小学学习类App的一些乱象,一位业内人士给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首先,作为在线机构,应该落实主体责任,特别是一些具有发帖和圈子功能的App,更应该严格落实《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其次,应强化监管部门的责任落实。现在市场上的很多中小学App类在线学习机构,大多数都是在相关部门注册的教育科技或者咨询服务公司,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明确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更没有纳入相关部门的日常监管。

业内人士认为,平台应当承担起内容审核、信息安全、运行保障、依法获得行政许可或备案、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义务,不能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平台的经营者,应当依法依规地开展经营活动,对内容的真实性、安全性、合法性进行全面审核。对于相关学习类App,作为学生家长,应该把好第一道关,在推荐给孩子使用前,自己也应当安装使用,一旦发现有不健康内容或者软件不适用,应及时摒弃或卸载停止使用,提前对学习内容进行过滤,从而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汤鹄
相关阅读: 学习类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