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双兽首簋式香炉现身我市

核心提示: 器形巨大,线条优美,气势恢宏,两边兽头栩栩如生,端庄秀美……2日,记者在文化绿洲内的如意慈善公益团办公室里,见到了这样一件宝贝——清代双兽首簋(音为guǐ,指古代器皿)式香炉。这件器物上有三处铭文,记载着它曾经历的风风雨雨。

清代双兽首簋式香炉现身我市

乃当年“崇善堂”的重要礼器,是善文化的见证

o_1d7ginujrt8o1pu8jas1qb615s2a

图为清代双兽首簋式香炉。记者 王国禹 摄

本报讯(记者 王国禹 通讯员 凌志)器形巨大,线条优美,气势恢宏,两边兽头栩栩如生,端庄秀美……2日,记者在文化绿洲内的如意慈善公益团办公室里,见到了这样一件宝贝——清代双兽首簋(音为guǐ,指古代器皿)式香炉。这件器物上有三处铭文,记载着它曾经历的风风雨雨。

 

如今这清代双兽首簋式香炉为如意慈善的荣誉理事长史剑俊所有。史剑俊不仅酷爱收藏,同时也是中国古陶瓷鉴定专家。“这个香炉的直径约50厘米,是七八年前我从南京一个旧货市场淘来的。”史剑俊告诉记者,这件宝贝颇具传奇色彩,特别是主铭文所刻的“崇善堂”,背后有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史剑俊告诉记者,“崇善堂”为私立慈善团体,原名恤厘局,于清朝嘉庆二年(1797年)由金襄等人在南京劝募设立。清同治四年(1865年)改称“崇善堂”,堂址设在城南金沙井32号。1929年通过南京市政府社会员办理注册手续,领取了执照。南京沦陷前夕,崇善堂迁入难民区,开始从事设诊送药、施米、冬赈等救济难民工作。由于大批南京同胞惨遭日军屠杀,尸横遍地,便组织了“崇字掩埋队”,自1937年12月26日至1938年5月1日,从事掩埋尸体的工作。

史剑俊说,该堂在战后呈送给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埋尸统计表中有记载:1937年12月下旬至1938年5月l日,组织“崇字掩埋队”,堂长周一渔亲任队长,共于城区收埋尸体7548具,乡区收尸104718具,“该堂的其他慈善行为,也是可圈可点,为我们江苏人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据考证,此件精美的簋式香炉是当年“崇善堂”的重要礼器。堂内的一些重要事件,它都是“目睹者”和“经历者”。今年3月中旬,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石刻艺术研究委员会理事、中国古石刻专家张宏俊先生,也到场对这件宝贝进行了鉴赏,仔细研究了香炉的工痕、包浆、用料等,对此赞不绝口。

“崇善堂的意思是崇德向善,这个香炉也是善文化的一个见证,我们如意慈善公益服务团也是一直在做好事、做善事。”史剑俊说,崇善、向善、为善也正好是如意慈善公益服务团的核心和宗旨。现在看来,如意慈善偶得并收藏这件清代双兽首簋式香炉,也是一种“回归”和“新生”了,如意慈善团队将延续“崇善”美德,让“崇善堂”后继有人,让这一宝贝再添光辉!

 

责任编辑:汤鹄
相关阅读: 香炉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