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爱,我们会好好生活下去”

核心提示: 失独家庭是一个特殊群体,独生子女意外去世,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无尽的伤痛,在情感和精神寄托上,都面临着很大的空虚和孤独感。

“关爱失独家庭”项目让失独父母正视现实,走出封闭与绝望

“因为有爱,我们会好好生活下去”

本报记者 陈晓玲 通讯员 吕铁勤

图为齐梁义工社义工与西部证券志愿者在和失独家庭交流。

记者 陈晓玲 摄

失独家庭是一个特殊群体,独生子女意外去世,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无尽的伤痛,在情感和精神寄托上,都面临着很大的空虚和孤独感。刚刚经历“失独”时,家庭成员的生活和情绪都会陷入低谷,有的久久无法走出伤痛。近日,齐梁义工社的义工们带着鲜花和礼物来到他们家中,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家住西门的王众(化名)今年59岁,妻子刘霞(化名)今年57岁,本来他们可以含饴弄孙,一家其乐融融。2015年,29岁的独生女儿原本已经计划要结婚,却在6月份的时候因故去世,夫妻俩悲痛万分。当时,王众因悲伤过度,脑梗瘫痪,其父亲也在当年去世,一个接一个的打击让这个男人有苦难言,有泪难流。

当天,记者跟随齐梁义工社义工以及西部证券的志愿者来到他家时,夫妻俩笑脸相迎,但也有些许尴尬。因为王众身患多种疾病,志愿者们虽然知道他女儿去世的情况,但都不愿去提及,只是询问了王众现在的身体状况,陪着夫妻俩聊聊天。

“如果我女儿还活着的话,应该比你稍微大一点,你有小孩了么?要是我女儿还在也该有小孩了!”就在齐梁义工社的义工登记失独家庭信息的时候,王众对记者闷闷地说道,“现在我也想开了,人没了就是没了,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尽管听着坚强,但话音未落,王众就抹起了眼泪,妻子原本还笑容满面地和一旁的志愿者们聊着天,看到丈夫这样,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她给坐在轮椅上的丈夫递了一张餐巾纸。“晚上他看电视,看到父亲和女儿的画面,就会眼泪直掉,又不敢哭出声,怕我听了难过,我知道他心里的痛,我又怎么会不痛呢,可我必须坚强,因为他身体不好,现在又有肺癌、三高,我还要好好照顾他……”妻子刘霞抹了抹眼泪,苦笑着说道,“不过,好在有党和政府的照顾,有像你们这样的志愿者的关心和陪伴,我们会好好生活下去!”

听到这样的话,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不再聊天,忙着安慰起来。“这样的痛,不要说亲身经历,我们在一旁看着都觉得痛。”西部证券的一位志愿者抹着眼泪低声地对记者说。

与一般空巢家庭相比,失独家庭更为冷清和落寞,尽管任何友善都无法替代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但我市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关爱这些特殊家庭,竭尽全力缓解失独家庭的精神痛苦,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据了解,我市共有约1300个失独家庭,今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卫健委计生办、丹阳民进基层委员会联合齐梁义工社启动了“关爱失独家庭”项目。从今年2月23日开始,齐梁义工社就对云阳街道、珥陵镇、访仙镇、延陵镇四个片区的60岁以上的343个失独家庭进行了细致摸底,给他们建立了“一户一档”的服务档案。

截至目前,343个失独家庭齐梁义工社已基本走访摸底结束,接下来,将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针对每户失独家庭,探索有针对性、长效的结对帮扶机制,为失独家庭搭建一个可以相互倾诉、相互交流的平台,在生活上关怀帮助,在精神上安慰疏导,引导他们融入社区、参与社会活动,以温情和关爱驱走他们心中的寒冷。“从摸底走访的情况来看,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痛苦和沉重负担,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态严重失衡、生活上无人照料、经济困难、对生活失去信心。因此,解决失独家庭问题,不仅要从物质上予以帮助,更需要精神上进行慰藉,让党和政府、社会的关爱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也只有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他们才能逐步正视丧子现实,走出封闭与绝望,燃起生活的希望。”齐梁义工社负责人说道。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