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艺术团坚持10年公益演出
皓首银发献余热 奏响乐章俏夕阳
本报记者 魏裕隆
图为银发艺术团在文化城演出。
岳国斌 摄
他们,大多是退休老人,十年来活跃在我市社区、乡镇、敬老院和各大舞台;他们,为老人们送去欢乐,送去温暖;他们,不求回报,用快乐感染更多的人。他们,就是我市银发艺术团的成员。
夕阳“草根”展活力
“一、二、三,起!”在红叶颐馨园日间照料中心活动室内,一群花白头发的老人,正专心致志地弹奏着各类民族乐器,几位阿姨跳着曼妙的舞蹈,演唱着《十八相送》。从外表看,你很难猜出来他们的平均年龄已在60岁以上,其中很多年龄都超过70岁。这就是银发艺术团,一个成立了10年的老年艺术团。
看着这些老年人,他们的眼神里透露着乐观、自信。“我一直很喜爱戏曲,退休后就萌生了组织一个戏曲团的想法,很多会乐器的退休老人开始毛遂自荐加入进来。如今,艺术团已有团员30多人,不仅有乐器演奏,还有舞蹈、戏曲、歌舞表演等。”今年72岁的负责人田钊智说,虽然他们中大多已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歌声、舞姿一点都不输年轻人,是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别看这些业余的“草根”,无论是参加演出还是平时排练,他们个个都是认真对待。为了把戏唱好,把动作练好,他们不仅每周两次在排练室内练习,回到家中还对着镜子练,一遍又一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2010年我退休后就加入这个艺术团,当时是抱着给自己找点事情做的目的,这些年我在这里真正找到了快乐,也认识了很多朋友,收获很多。”60多岁的戴阿姨说。说起艺术团,70多岁的陈大爷也有一番话要说。“退休后,我在家无事可做,整天就是围着麻将桌转。后来,认识了一些吹拉弹唱自娱自乐的朋友,我也深受感染就加入了进来。”现在团里排练、演出,陈大爷不仅担任二胡伴奏,偶尔也上台亮一嗓子。
“策划”当数周国庭
84岁的周国庭,1997年退休后,开始是一个人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后来加入了艺术团,与团员同乐,更是来了劲头。他兴趣广泛,不仅太极拳、太极剑、柔力球这些健身运动毫不逊色,而且二胡、笛子、葫芦丝、手风琴等也全都玩得很溜。其中,拿手的葫芦丝伴奏更是深受大家喜爱。他还会创作文艺节目,一直担任团里的“策划”。周老曾创作过《四老汉夸大妈》,在多个社区和乡镇进行演出,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2015年,他还编排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唱《丹阳真是好地方》。
“周老很热心,为了大家的演出排练,他什么都亲力亲为。”团里的老人说,自周老2013年加入艺术团后,近五年多的时间内,他经常和演员一起登台参加演出,到乡镇敬老院看望老人,为他们演出,还为他们带去慰问品。周老带领大家既搞创作又排练节目,还亲自上网下载、打印歌词曲谱,无偿提供给大家演练。去年,艺术团参加云阳街道举办的“传递温暖唱响幸福”歌咏比赛中,他自编自导并参演的节目《茶山对歌》获得了好成绩。
拿出养老金自费搞演出
“每逢节假日,我们都会到社区、乡镇、养老机构等地表演。”田钊智告诉记者,除了自娱自乐之外,他们还组织文艺演出,将文化精神大餐送给社区居民,歌颂丹阳,歌颂改革开放成果,歌颂新生活。田钊智表示,多年来艺术团将精心编排的节目带到养老院、敬老院。他们先后在红叶颐馨园、老年公寓、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地进行公益慰问演出。近十年间,银发艺术团坚持义务为群众演出,总计数百场。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到哪里演,谁想看他们的表演,他们就演给谁看。这些年中,田钊智还自费购买适合演出场景的各种服装,购置音响设备、各种演出道具等。银发艺术团在我市已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业余艺术团体。
日常,团长田钊智带领大家每周在红叶颐馨园日间照料中心和华都锦城社区排练,还经常和演员一起登台参加演出。去年,因为老伴患病,为了不耽误演出活动,子女就帮忙照顾老伴。老伴虽然口头上埋怨,但在心里还是默默支持她的工作。最近,为了庆祝艺术团成立十周年,田钊智还拿出自己的8000多元养老金在文化城百姓剧场开展演出,邀请了我市戏迷朋友来观看。
最美夕阳红:他们找到了人生的精彩
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不少老年人都感觉心里空落落的。退休后能做什么?在家里做做家务,带带孙子,时间久了,也会让人乏味。“我们老年人最重要的就是身体健康、老有所乐。”70岁的陈焕英说,艺术团给了他们很大的自信,台下的掌声并不一定代表我们表演得有多精彩,但至少能说明我们传递的生活态度是积极向上的。每逢艺术团里的老人们演出时,不仅他们家中的儿孙辈来捧场,邻居也来“追星”,热闹非凡,这也使得市民们从不识到相识,从不知到相知。田钊智说,奉献社会,不光是能让自己快乐,还能将我们的快乐和乐声,感染更多的人,特别是老年人,让他们也感受到快乐,这才是真正的“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