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 年,丹阳全城送别“查青天”

核心提示: 1924年4月25日,对于古城丹阳来说是一个悲壮的日子。这一天,丹阳县政府机关、公会团体、行业协会、学校等各界人士共2000多人,一起来到位于乔家巷的公园内,吊唁一位对丹阳人来说极其重要的人物。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不是别人,正是前不久故去的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的祖父、清代丹阳知县查文清。

金庸祖父查文清《查公沧珊哀挽录》揭秘:

1924 年,丹阳全城送别“查青天”

本报记者 殷显春

《查公沧珊哀挽录》中的查文清追悼会现场

1924年4月25日,对于古城丹阳来说是一个悲壮的日子。这一天,丹阳县政府机关、公会团体、行业协会、学校等各界人士共2000多人,一起来到位于乔家巷的公园内,吊唁一位对丹阳人来说极其重要的人物。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不是别人,正是前不久故去的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的祖父、清代丹阳知县查文清。

一位晚清的知县,在早已改朝换代后的民国时期,缘何如此受到丹阳民众敬重?这要从查文清辞世前30多年前的一桩公案说起。

1.缘起丹阳教案,“查青天”惜别丹阳  

查文清是浙江海宁人,清光绪丙戌(1886)进士,光绪庚寅(1890)任丹阳知县,因政绩加同知衔。然而,就在查文清到丹阳不到一年、仕途一帆风顺时,震惊中外的“丹阳教案”发生了。

光绪十七年(1891)4月25日,丹阳民间盛传天主教会残害儿童,丹阳民众哗然,于是集聚天主教堂论理,教会起初态度强硬。当有人从教堂的桑田里挖出七十余具儿童尸首时,群情激愤,放火烧毁了天主教堂,史称“丹阳教案”。由于这一年是辛卯年,又称“辛卯教案”。“丹阳教案”发生后,无锡、金匮、阳湖、江阴、如皋等县也发生了民众烧教堂、反洋教、驱教士的教案,轰动全国、震惊朝廷。这次教案,从本质上是晚清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加剧,发生的民族矛盾,是民间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然而,晚清政府惧于外国列强的压力,以庆亲王为首的清廷要求严办烧毁教堂闹事者。

时任丹阳知县的查文清,教案发生当天就赶到了现场,但当时教堂已被焚毁。在详细了解了事情经过后,查文清当天就赶赴镇江,向镇江知府王仁堪汇报。

镇江知府王仁堪是清光绪三年(1877)状元,也是一位敢于直言、勤政爱民的官员。王仁堪深知此事非同小可,第二天一早就从镇江赶往丹阳,在查文清的陪同下亲自勘验现场。

在丹阳天主教堂,两位官员被惊呆了。只见孩童尸体有的被剜目,有的断肢,支离破碎。见此惨状,两位官员相对流泪,相约为民请命。于是,王仁堪和查文清向上据理力争,这是教会咎由自取,不能全怪罪丹阳老百姓。

当时,上峰为了应付朝廷严令,已经网罗了部分丹阳富家子弟的“黑名单”,要求搜捕这些人,并将带头的一两个人枭首示众。结果,查文清不但没有抓任何一个人,反而放风让他们远走高飞。

知县大人如此爱护百姓,丹阳百姓自然领情。但有人得知查文清有可能会因此得罪上司后,于是就有义士挺身而出,愿意承担罪责。其中,有个叫张士洪的和尚,他主动到丹阳县衙自首,说带头闹事的是他,带头烧毁教堂的也是他,愿意一个人承担所有罪名。面对如此深明大义的义士,查文清含泪暂时收押张士洪,但并没有治他重罪,只是将他发配到不远的昆山县。

由于在“丹阳教案”的办理中查文清始终坚持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且“辛卯教案”首先在丹阳事发并波及各地,查文清最终还是得罪了朝廷,被革去官职。

尽管查文清仕途因“丹阳教案”戛然而止,不得不提前赋闲回家养老,但是他在事件中表现出的不畏权势、不为官位利禄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为此,他离别丹阳之际,万民送别,丹阳民众为他树立了“去思碑”,以示不忘。当时,丹阳甚至为他雕了石像,打算今后铸成铜像供奉。在丹阳去思祠内,百姓自发为他供奉了长生牌位。

2.病逝海宁家中,丹阳城乡民众哀悼

“哀挽录”中金庸祖父查文清遗像

查文清离开丹阳的三十多年内,恰逢朝代更替,丹阳城乡发生巨大变化。鸣凤书院改为公立小学,电报局成立,沪宁铁路丹阳段通车,县内建立公园和公共体育场,县城通上了电灯,开办了实业公司,丹阳这座小县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

但丹阳人民始终没有忘记查文清,丹阳举人陈元瑞在浙江任职时,曾多次想登门造访查文清,可惜终未能谋面。查文清回到老家后,以“退思老人”自居,不问政事,但热心公益事业。1923年秋,查文清在家去世,享年75岁。

旧时名人病逝后并不马上下葬,1924年才举行查文清葬礼。此时,海宁查家给丹阳县政府机关送来了讣告。

《查公沧珊哀挽录》是这样记载民众反应的,丹阳“全城惊狂”“一旦闻公凶耗,男女老幼,莫不痛哭失声……”当时丹阳县知事公署专门召开了会议,决定由农会发起召开各机关联席会议。会议决定,除了向海宁查家送去奠仪外,还组织“前丹阳知县查公追悼会筹备处”,定于4月25日(辛卯教案纪念日),在丹阳公园内讲演厅召开追悼会。

当天,查文清灵堂设在公园内讲演厅内,从照片看,庄严肃穆。一进门大厅正上方悬挂丹阳县教育会的挽联“甘棠遗荫”,往前的供桌上,正中供奉查文清的照片,桌上摆设香蜡,正上方有“民不能忘”四个大字,两旁悬挂前任民国总统徐世昌的挽联:“浊世一官同敝徙,清门长物只遗书。”

当时参加追悼会的,几乎是全丹阳城乡民众,甚至包括从农村赶上来的各界人士。其中领头的是六个政府机关,分别是:县议事会、县参事会、县商会、县教育会、县农会、县教育局。

为了举办这次追悼会,丹阳城乡各界还特意创作了《前丹阳知县查公追悼歌》。追悼会筹备处收到的挽幛、挽联、挽诗、挽词等数量很多。丹阳县警察所所长赵荣贤、丹阳县立师范学校校长贡元炳、太平市教育会会长眭文灏、丹阳丝业公会、绸业公会、钱业公所、南货公所、城西救火会、民立医院、通俗教育馆、公共体育场,以及丹阳乡绅林立山、胡尹皆、姜可生、朱渊、张素、贺俞、厉钟麟等都敬献了挽联。此外,在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的丹阳同乡会组织也送来了挽联。

据《查公沧珊哀挽录》记载,到场参加查文清追悼会的丹阳民众多达两千余人,不难想象,当时的丹阳城乡民众对查文清追悼会是多么重视。

也正是在1924年,查文清最著名的孙子查良镛(金庸)来到了这个世界。

3.存史于世,《查公沧珊哀挽录》面世

丹阳民众感恩查文清对地方的贡献,海宁查家自然也没有忘记丹阳城乡各界的深情。追悼会举行后,金庸的父亲查懋忠和两位兄长查教忠、查钊忠,一起向丹阳各界呈送了答谢词。为了记录这段难忘的历史,查教忠、查钊忠、查懋忠三兄弟编印了《查公沧珊哀挽录》。三兄弟在“哀挽录”跋中如是说:“不孝等顾兹盛况,恐日久散失,转负各界高清,爰于读礼之余次第汇集手写一过,分为二卷,以存当日两地受唁之事实。”

果然,由于年代久远和各种因素,《查公沧珊哀挽录》几乎散失殆尽,迄今只在江苏丹阳发现一本。由于年代久远、战乱和各种因素,在长达94年的漫长岁月中,各种文献资料也未能够收录《查公沧珊哀挽录》。此后续修的《丹阳县志》《丹阳市志》中,也丝毫不见查文清追悼会这一盛事的记载。1924年丹阳发生的这一重大事件,如今几乎无人知晓。因此,这本《查公沧珊哀挽录》堪称孤本,弥足珍贵。

《查公沧珊哀挽录》分上下两卷,上卷是海宁查家领帖,下卷记载丹阳追悼会。“哀挽录”名家汇集,民主革命家章太炎题签,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晚清状元实业家张謇、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撰祭文,国学大师王国维、外交家顾维钧等写挽联……

《查公沧珊哀挽录》不但是研究查文清和光绪辛卯年教案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海宁、丹阳地方历史的重要史料。其中,《辛卯教案始末纪》和《前县令查公沧珊治丹事略》等文献,是研究查文清和“辛卯教案”的珍贵史料,“哀挽录”还收录了罕见的查文清遗像和丹阳追悼会场景照片,收录了名家和各个机关团体、学校、个人的挽联、挽诗。同时,还收录了丹阳、海宁两地举办丹阳追悼会的公函和答谢词等,内容极为丰富。

一本《查公沧珊哀挽录》,记录了丹阳、海宁历史上的一段佳话,钩沉起一段难忘的特殊历史。

 

感天动地的“民不能忘”

本报记者 殷显春

作为一名文史研究爱好者,每当读到查文清与丹阳教案的故事时,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一位卸任30多年的晚清县令,他的去世能让异地百姓为他痛哭流涕,乃至举全城之力召开感天动地的追悼大会,这说明了什么?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查文清恰恰是那种为民做主的好官,在晚清黑暗的官场中,犹如一股清流。当年查文清追悼会上高悬的“民不能忘”高度概括了丹阳民众对查文清的感情。他以为民“殉官”的豪情,换取了丹阳数十名无辜百姓的安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侠肝义胆。查文清之孙金庸先生,正是从小听着从未谋面的祖父的感人事迹成长的,正如他在《连城诀》后记中所说,祖父出丧之时,丹阳推了十几位绅士来吊祭。当时领头烧教堂的两人一路哭拜而来。祖父的义举,造就了金庸的侠客风范,使之成为日后闻名海内外的一代武侠小说宗师。

其实,丹阳历史上,勤政为民的官员并非查文清一人。明代知县王志道带头进驻延陵镇柳茹村部署应对蝗灾,百姓为他而建的“王公祠”至今尚存。清代知县施沛霖面对旱灾亲自到偏远的白龙寺为百姓祈雨,积劳成疾死于任上。时光飞逝,这些体恤民情的好官,虽然鲜为人知,但在官修的《丹阳县志》等典籍上,记载了他们的善举,永垂后世。

“怀先祖之遗爱,睹今贤之丰功。”这是金庸先生1986年访问丹阳时,留下的珍贵题词。其中既包含了他对祖父查文清的深深缅怀,又是对丹阳日新月异发出的由衷赞叹。金庸祖孙两代留给后人的是说不完的传奇故事。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当前丹阳正在创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城的文化内涵需要以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为支撑。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已在金山公园内开辟王仁堪纪念馆,那么,查文清与丹阳民众的感人事迹,丹阳是否同样可以整理发掘?毕竟,“民不能忘”这四个字永远不会过时。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