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是闲来无事的画画,却在母亲临终前成了沟通的桥梁;原本只是摘抄文章练练字,却写了十本成了“养生宝典”,家人朋友受益良多,71岁的赵萍心脏安装了三个支架,可她不想放弃——
“画画和写字是我现在的两大‘支架’!”
本报记者 贺丽华 张敏 本报通讯员 孙江波
记者 张敏 贺丽华 摄
“年画、广告单或者其他一些宣传画,只要上面有我觉得好看的图案,我就一定都能画下来!”家住阜阳路社区兴业路的赵萍一谈起自己在画画方面的“特长”就倍感自豪。
近日,记者来到了赵萍的家里,地方不是很大,记者随处都能看到她的“作品”:大衣柜的左右柜门上分别贴着“风景画”;老式的床板内侧则是一幅“牡丹争艳图”……毫无疑问,这些都是赵萍平日里边临摹边创作后的“佳品”。“我还会画各种动物、花草和建筑物。”说着,赵萍拿出了她的“作品集”。
说起自己画画的故事,赵萍热情高涨,她告诉记者,自从退休以后,就逐渐喜欢上了画画,从素描到给这些画着色,她完全靠自学,而这一学就是十几年。虽然这些画吸引不了专业人士的眼光,但在赵萍看来,它们都是精心之作。“我一般都是白天画画,画一幅画大概3小时左右,我很享受画画的过程。”赵萍说道。
画画不仅填补了赵萍退休后的空闲时光,还是她追思母亲的一种方式。赵萍告诉记者,在她母亲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里,自己画的画成了母女俩沟通的桥梁。
“那时,母亲已经是87岁高龄,整天只能躺在床上,说话也不太利索,我就每天画画给她看,给她讲画画的过程和心情,她就会做出简单的回应。她欣赏完一幅画,我就在画上写下‘妈妈已看’,然后不断累积,渐渐就积成了一本画册。”说着,赵萍翻开了那些画册,“妈妈已看”几个字还保留在那些画上,赵萍一直不忍擦去,这样,只要看到这些字,她就觉得妈妈仿佛还在身边等着看她下一幅画一样。
白天花三小时画画,到了晚上赵萍也有“安排”。不过不再是画画,而是换成了写字。“主要是摘抄一些养生方面的文章。”赵萍笑称,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字也写得不怎样,想着每天通过摘抄练一练,或许能写出一手好字。“练了整整10本笔记簿,进步不是太明显。”赵萍不好意思地说道。
记者在这些笔记簿中看到,每篇摘抄都字迹工整,干净清爽,有些还配了自画的插图,非常生动有趣。赵萍称,摘抄的养生类文章大多来自《丹阳日报》《扬子晚报》,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她白天看报“划重点”,到了晚上则花一个小时摘抄到笔记簿上,有空的时候拿出来翻一翻,学一学,还真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好处。
如今,她的摘抄成了“养生宝典”,她还照着文章里介绍的方法学会了一组按摩穴位的手法,家人和朋友也都曾受益。“算是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吧,总之,摘抄不仅让我练了字,也学到了养生类的知识,我会坚持下去。”赵萍说道。
记者了解到,赵萍在2014年的时候,心脏出了点问题,不过积极乐观的她则表示,71岁的自己仍有着年轻的心态,她会像追求梦想的90后一样继续坚持画画创作,通过摘抄文章保持学习的劲头。“我的心脏现在支了三个支架,而画画和写字也成了支撑我晚年生活的两大‘支架’,我都离不开。”赵萍说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