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潮 涌动丹阳

——写在江苏省产学研专场对接洽谈会暨丹阳市航空航天材料及智能制造高峰论坛召开之际

核心提示: 进入新时代的丹阳风华正茂,充满活力,将进一步提升在苏南经济版图上的“坐标”,大力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速崛起为一座独领风骚的产业新城和智慧城市!

本报记者 王鹏翔

齐梁帝故里,季子封疆地,典藏着6000多年文明史,3000多年建城史,氤氲着千年的王气儒风,熏陶着睿智、诚信、勤劳、善良的儿女,孕育了吕淑湘、吕凤子、吕徽、马相伯、匡亚明等近现代名家。

丹阳,位于长三角洲地区,南京、上海经济圈腹地,属苏南经济板块,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万,现辖10个镇、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区、1个练湖度假区,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前20强。

采灿烂“新”光作霓裳,集无限魅力于一身,是丹阳这座创新之城的鲜明特质。近年来,丹阳始终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负重拼搏,开拓创新,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提升。到“十二五”末,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1270.26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45.2%,增长了75.2%,较2010年提高了17.2%。截至2017年,与2011年创建省级创新城市之初相比,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86家,增长了3倍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千亿元,翻了一番;R&D投入32.52亿元,增长两倍多,占全市GDP比重达2.56%;专利年申请量达7428件,增长2.35倍,授权专利数增长2.83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增长近8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7.75件,增长了4.44倍;完成GDP1270亿元,增长了75.2%。目前,丹阳已经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九连冠”,建成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科技进步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空军装备部军民融合式发展示范区、工信部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获得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等诸多殊荣。

新老产业齐头并进 企业创新一路高歌

丹阳有眼镜、汽车零部件、木业、五金工具、鞋服家纺,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也有新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高端准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五大新兴产业。在产业发展上,丹阳既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崛起。目前,眼镜产业成为了产业集群化最高的产业,拥有企业600多家,树脂镜片产销量占全球的40%以上,拥有“万新”“明月”等8个中国驰名商标,以及国内最大的眼镜市场,正在打造“眼镜风尚小镇”;新材料产业年销售额达500亿元,年均增幅达30%以上,有2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了转化和产业化,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高端装备产业有50项产品技术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涌现了一批高端制造科技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与此同时,丹阳企业科技创新一路高歌,重大科技奖项、科技专项、重大科技成果等“花落满地”:丹阳假肢厂、中科四象公司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龙鑫合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恒神股份、天琦生物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天工工具、恒宝股份、仅一包装、丹祈鱼跃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万新、乐能等5家企业获评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呈飞精密合金等3家企业获得国家“863”计划,其中吟春碧芽还获得国家“948”计划;仅一等20多家企业获得国家创新基金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恒神、中科四象、鱼跃、江南生物、新亚特钢、洪昌科技等一批企业获得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数量之多在全省县级市中名列前茅;有156家企业完成贯标备案,贯标合格44家。

改革科技体制机制 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丹阳从全球竞争与经济转型的高度,认识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蹄疾步稳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出台了“1+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及“1+1+N”科技金融政策体系,以及《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若干政策措施》《“丹凤朝阳”人才项目绩效评估暂行办法》《丹阳市支持高质量发展、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招引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创新政策,重点支持前瞻性技术研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高新技术项目和人才引进等领域,提升了全市开放性创新、协同创新的能力,“开渠灌溉”了众多科技型成长企业,使得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急速迸发。

面向全球招才引智 拢来创新“第一资源”

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全球人才供需结构的变化,丹阳市领导见势早、行动快,审时度势,主动出击,带领科技工作者以“踏石留痕”的“脚力”,勤跑国内外的高校院所,访院士、请专家、找博士,向他们伸出“橄榄枝”,努力聚拢发展“第一资源”。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各类高层次科技人才对接交流会,寻求高层次人才、高科技项目的“成双结对”式引进。比如,近两年,我市成功举办了“大院大所”丹阳行、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技术丹阳峰会、“梧桐引凤、智创未来”国际科技合作英德交流会、“知识产权万里行”江苏站活动,都亮点迭现、硕果累累,其中“大院大所”丹阳行活动,通过与海内外近百名专家教授互动合作,达成30多个合作项目;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技术丹阳峰会,顺利与一批专家教授达成合作项目;“梧桐引凤、智创未来”国际科技合作英德交流会,标志着丹阳与英德两国的科研人员在生命科技创新、技术检测领域的合作迈上了新台阶;“知识产权万里行”江苏站活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与此同时,刘大响、钱清泉、王越、张军等一大批院士、千人、专家、教授、博士、硕士,以我市建立的12个院士工作站、11个千人计划工作站、44个省研究生工作站为依托,或多次来我市倾情倾力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把脉问诊”、开出“良方”,或长期扎根我市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形成了“花香蝶自来、桐茂凤争栖”的人才盛景。

垒高创新载体平台 扶植企业加快转型

丹阳以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省级高新区为主体,全力打造了开发区科创园、高新技术创业园、生命科学产业园、航空航天产业基地等一批重点创新发展载体,开辟了一大批众创空间,搭建了江苏省(丹阳)高性能合金材料研究院、北航丹阳研究院、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丹阳中心、苏南高端装备研究所、冠泰航空检测技术江苏有限公司等科研机构,扶持了一批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促进了全市企业加速转型、加快成长和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做大做强科技金融 激活发展“一江春水”

丹阳积极探索整合资源,拓宽科技金融渠道,创新科技金融模式,设立了金融促进会风险投资委员会丹阳工作站,启动了丹阳科技金融专项行动,为企业引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与省科技厅和七家银行合作建立规模达2300万元的“苏科贷”资金池,与上海、深圳金融机构合作设立2支创投产业基金,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首期规模1亿元,总规模3亿元,重点投向本市军工行业优秀企业、空基、海基装备平台和军事信息化等领域,优选在装备材料、电子机电、信息安全等细分行业具有先进技术的优质企业。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进入新时代的丹阳风华正茂,充满活力,将进一步提升在苏南经济版图上的“坐标”,大力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速崛起为一座独领风骚的产业新城和智慧城市!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