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丹剧:老音乐家邓彬告诉你丹剧的前世今生

核心提示: 作为全国稀有剧种,丹剧从诞生起已经走过六十个年头,丹剧为何会在丹阳出现?周边地区为何很少出现类似丹剧的稀有剧种?

本报记者 殷显春 通讯员 蒋红星

邓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研究丹剧音乐的两本专著

记者 显春 摄

作为全国稀有剧种,丹剧从诞生起已经走过六十个年头,丹剧为何会在丹阳出现?周边地区为何很少出现类似丹剧的稀有剧种?在丹剧“花甲”华诞之际,记者昨日来到丹剧老一辈音乐人邓彬家中,听他讲述了丹剧音乐和传承丹剧的看法。

丹阳为何会诞生丹剧?

全国大大小小剧种不计其数,丹剧却是地地道道的丹阳“特产”,也只有丹阳有专业剧团传承其技艺,那么,丹阳为何会出现丹剧?邓彬告诉记者,纵观丹阳周边地区,句容、金坛、武进、溧阳、高淳等地都没有地方剧种,镇江的扬剧也是发源于扬州的邗江县,丹剧的诞生,固然离不开宋亚欣等地方领导的重视,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丹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决定的。丹剧的出现看似偶然,其实是历史的必然。为何这么说?邓彬认为,从民间曲艺说唱啷当到剧种丹剧,有两点值得引起重视,一是语言,二是音乐。丹阳地理位置独特,古代属于“吴头楚尾”地区,文化、习俗、语言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碰撞,独特的丹阳方言就是这样产生的。这种类似“杂交水稻”的形式,就形成了丹阳地方文化强大的优势,诞生了优秀的文化基因。就像海水里不能长稻子一样,丹剧植根于丹阳这片人杰地灵的沃土,才具备了根基,所以才有了丹剧。

啷当是如何衍生丹剧的?

从啷当到丹剧,从中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邓彬指出,这种变化不是一般的物理变化,可以称之为化学反应,因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是脱胎换骨的变化。

丹阳啷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这种音乐形式主要通过盲人艺人口头相传,是一种民间说唱形式。所谓说唱,表演者是固定的,一般是单个或者少数几个人,表演形式相对单调、简单,而丹剧作为一种剧种,是一种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具备戏剧特有的齐全行当,有人物、场景、音乐、美术,每个演员饰演一个角色。

丹剧主要吸收了啷当曲调,那么这种曲调是如何进行提炼的呢?邓彬介绍说,一个地方的民间音乐,受到语言、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丹剧音乐,既吸收了典型的江南民乐孟姜女调,也有丹阳地方特色鲜明的山歌、小调,有的激昂,有的婉转、秀美,有的诙谐,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愉悦心情。

啷当就是广泛吸收了本土音乐,不断进化,最终形成了啷当这一程式化曲艺形式。啷当音乐最具典型意义的是被称为“滩头”的部分,“滩头”就相当于姓氏、户口,是啷当的主要母体,其代表性“滩头”有《白蛇精——十二月花名》等。

把啷当改变成丹剧音乐,有一个关键性环节,那就是从啷当中划分出三个调:啷当调、云阳调、花名调。通过这种解剖,就能区分旋律、板式、调色。邓彬告诉记者,这一发现者是早期丹剧音乐工作者李彬,这一发现就像是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发现地球引力,其意义重大,所以,丹剧人永远敬奉已故的李彬先生。

丹剧音乐是如何完善的?

丹剧诞生后,其音乐经历了三个变化,实现了三个里程碑式变化。

从1958年创办啷当培训班起,到1961年丹剧《砻糠记》在南京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可称其为第一个阶段。邓彬介绍说,60年前,李彬先生在他的老师陈元杰先生的指导下,完成了丹剧音乐的创建。丹剧基本唱腔框架的建立,为丹剧这个新生剧种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音乐上的保障。但早期的音乐长期侧重于女声唱腔,未免单调。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陈元杰先生负责丹剧音乐的创作,1962年在创作《二度梅》音乐时,增添了一系列男声唱腔。从此,男声男腔体系的建立,极大地丰富了丹剧音乐,筑成了丹剧音乐的第二个里程碑,使丹剧音乐走向完善和成熟。

啷当说唱在丹阳分为东西两路,丹剧创建初期的啷当调,主要采纳东部啷当的素材。而西部啷当演唱风格更具原始正宗,将其改造意义重大。1979年,邓彬在剧目《三凤求凰》中首次引入西部啷当调,次年又在丹剧《哑女告状》中把改造后的西部啷当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元素,使丹剧又增添了一个既原始又新颖的成分。

丹剧音乐走势何在?

谈到丹剧音乐的走势,邓彬认为,丹剧音乐要纵横交错发展,“纵”就是原先基本调不断发展深化。但更重要的是要横向发展,不断吸收民间文化元素。他说,丹阳民间音乐非常丰富,除了啷当、山歌外,还有民谣、号子、佛乐、道乐等,随着时代的变化,流传在民间的音乐很多已经失传或者频临失传,丹剧从诞生起就不断吸收民间音乐,因此,未来的丹剧音乐,可不断从民间吸收各种养分,只有广采博引,才能不断汲取营养,才能更加完善。

如何培养丹剧接班人?

邓彬认为,丹剧作为丹阳独有的稀有剧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反映了地方文化的深厚,又提高了丹阳人的文化自信。在当前我市各界高度重视丹剧的情况下,他认为,丹剧的传承发展,首先要培养好的接班人,除了演员更新外,丹剧音乐的传承也尤其重要,要建设一支优质的丹剧乐队。丹剧进校园活动无疑是传承和弘扬丹剧的重要抓手,不过,丹剧进校园首先要注重培训学校音乐老师,同时,剧团和演员要经常走进学校,走近学生。他认为,当前,南师大中北学院在丹阳初具规模,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未来对于传承和传播丹剧可发挥重要作用。

人物简介:邓彬,1939年生,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曲家,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1962年进入丹阳县丹剧团,随陈元杰老师参与丹剧音乐创作。曾任市文化馆文艺股股长,市文化局剧目工作室主任、艺术科科长,入编《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音乐家名录》。其音乐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大奖。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