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繁华的丹阳南门城外

核心提示: 1949年前,我出生在南门城外牛场附近,1953年才迁到小东门桥西陈家祠堂后面。但我二叔、大姑妈都住在南门城外,二姑妈住南门外乡下官庄,特别是二叔就住在南门“裤子裆”,上学后逢年过节拜年走亲戚,都要从“裤子裆”过,所以我对南门外大街是有感情的。

■吴山崖

图为开泰桥和南门外老街巷

记者 殷显春 摄

1949年前,我出生在南门城外牛场附近,1953年才迁到小东门桥西陈家祠堂后面。但我二叔、大姑妈都住在南门城外,二姑妈住南门外乡下官庄,特别是二叔就住在南门“裤子裆”,上学后逢年过节拜年走亲戚,都要从“裤子裆”过,所以我对南门外大街是有感情的。

儿时,沿南门外大街一直向南,老远就看到高高的城墙,穿过深深的草堰门,面对轮船码头向左沿城墙有一排平房,里面有独轮车、架子车、箩筐和人力工,这是箩行的候工场所,再向前右拐就到开泰桥了。

横跨城南大运河古道上的开泰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又名“草堰桥”,为花岗石单孔石拱桥,长32.3米,桥堍宽10.5米,北有25级台阶,南有27级台阶,桥的顶部有约10平方米见方平台,沿平台中间,向桥下南北各铺有宽约40厘米、长约80厘米的长条石,方便独轮车通过。小时侯我们称它为南门大桥,古运河我们称为大河,与运河相连通香草河的称之为小河。

过草堰门上开泰桥就算出城了,站在大桥顶部平台上向下看,街道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裤子裆”向南只有100米左右,左右分别有街道通往城外,极像裤子的裆部,所以此地被称为“裤子裆”。如果是牛六日,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牵牛的、推独轮车的,熙熙攘攘拥挤不堪,但行人要看着脚底下,不然会踩到牛屎上,一下桥的左侧是开泰桥南东河沿,那时的河沿上有一排简易草蓬民房,是苏北人流落在此筑屋而居,有条小道通往东门。小路的南侧有一排民房,那时墙面上常贴满一个个直径约二十多厘米的牛屎饼,房主晒干好当柴烧。老实讲,虽然看了有些恶心,但却没有恶臭,干了的牛屎饼倒有股淡淡的清香。再向东右侧就是食品公司的孵禽场,又叫孵坊或炕房,那时我老屋有一院子,为生计曾到炕坊买过鸡仔,一开始,孵坊使用土炕,用草扎成囤,囤上放一只锅,锅里烧木炭,锅上再放一只篓子,篓子里放种蛋进行孵化,品种有白落克、新波罗、三黄鸡、芦花鸡等,后来改了平炕,“文革”前可年产三十多万只禽苗。

大桥左侧有台阶直抵水面,是码头,时有木船停泊,下稻子、小麦,上米上面粉,居民下河洗涮忙得很,附近居民的用水也都是人工从码头挑上去的。

下大桥的右侧桥堍有家理发店,店主姓王,但街邻都称他为“王县长”,原因是他与当时丹阳的一位县长同名。理发店向右沿河沿有条小道通香草河东河沿,那里有一排民居和码头。过民居左转向上走就到“裤子裆”了。

理发店向南有一油条店、茶叶店,再过去就是景阳楼饭店了。景阳楼是当时南门城外最大的饭馆了,饭馆坐西朝东,有三间门面,进门一侧是厨房,有大灶小灶,早上大灶下面条,中午小灶炒菜,有八张八仙桌,一到牛六,店里面早早就客满了,桌面上的客人还在吃,身后却站满了候桌的客人,店小二的吆喝声、顾客的寒暄声不绝于耳。过景阳楼就是悦来茶馆,悦来茶馆规模在城外也是最大的,前有老虎灶,灶边一排有半埋在地下的三口大缸,每只大缸可装十多担水,周边居民都来此打开水,冬天还外带冲汤婆子,里面还有八仙桌若干,天不亮就有茶客来茶馆了。如是牛六,则是牛头及粮行经济人的天下,他们聚在一起看似品茗,实则在议论本地及外地的行情,很多交易包括粮食、耕牛都可在此交易,过茶馆向南原来有一土地庙,后来改作城南救火会了。向南右拐有路通小河边,右侧河沿有民居和码头,附近居民洗刷和茶馆用水都在此,左侧原有一跨河木桥。过桥不远就是大王庙了(后来的城南小学),1949年5月10日,陈毅就是在大王庙对即将解放和接收大上海的我军将士进行战前动员的。那时王家园的人要进城,也要过木桥过开泰桥才能进城,后来开泰桥西建了平桥才不必绕行了。

下开泰桥左侧有杂货店、铁匠铺、竹木铺、供销合作社、吴义昌酱坊,还有几户民居,顶头就是“裤子裆”,裆部是两间平房,原先是豆腐店,后改为服装铺了。左侧一条石板路直通牛市场。牛市场俗称牛行,据记载,丹阳牛行始于清朝中叶,丹阳是七县要隘,水陆交通便利,本省的高淳、溧水、句容,苏北各县,安徽的无为等地客商都把牛运来,临近各县的客商也来丹阳贩卖耕牛、菜牛,运往苏州、上海等地,因而相沿成市,每月农历初一、初六,当地农民和外地客商便自发地聚集起来在牛场交换和卖买耕牛、莱牛(俗称牛六),从此丹阳便成为苏南最大的牛市集散地,鼎盛时每集成交千头以上。解放初期,政府为保护耕牛,限制宰杀,对牛行进行了整顿。1954年4月,通过生产改革,废除了牛行,成立了“地方国营丹阳牛市场”,慢慢地丹阳“牛六”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在牛行的北面有吴义昌米厂、通源泰商号,再向南是贡家木行,那时,贡家木行的规模比较大,河里常有木排停泊,再向南就是去麦溪的大道,右侧通河边,过木桥即可去大王庙和王家园。

近日,我路过南门城外,特意爬上了高高的开泰桥,在桥顶向南看,是平整的水泥路。下桥,左侧还是旧的平房,大多是民居,只有一两家开了理发店、小商铺,右侧是整洁的休闲步道,依着护栏向下看,河畔水波粼粼,阳光柔和,树枝摇曳,生态浮床溧浮在河面上,让人心旷神怡,哪还有昔日南门外大街的味道?但开泰桥还在,那些旧居还在,它们是南外大街昔日繁华的见证。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