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是一辈子的本行,书法是一辈子的爱好,公益是一辈子的事业——

这位78岁的“农民书法家”不简单!

核心提示: 家住陵口镇留墅村的陈加瑞,今年尽管已经78岁了,但他精神矍铄,身体强壮,皮肤黝黑,一看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然而,走进陈老的家中,记者仿佛进入到了一位“书法家”的世界。

民是一辈子的本行,书法是一辈子的爱好,公益是一辈子的事业——

这位78岁的“农民书法家”不简单!

本报记者 张敏 本报通讯员 朱如成 朱金富 李成和

o_1cnnqk2fe9ao1uub1bhh1vrv6a

陈加瑞挥毫为记者写下“紫气东来”四个大字。

o_1cnnqk5ol1ecnosi2gulrkjjc

陈加瑞自选自编的《对联习字》。

记者 张敏 摄

家住陵口镇留墅村的陈加瑞,今年尽管已经78岁了,但他精神矍铄,身体强壮,皮肤黝黑,一看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然而,走进陈老的家中,记者仿佛进入到了一位“书法家”的世界。“我练字练了几十年了,每天除了干农活,闲下来的时间全部用来练书法了。”陈老说道。昨日,记者有幸在陈老家中一睹了他的“墨宝”,他还挥毫给记者写下了“紫气东来”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谈起练习书法的经历,老人顿时精神抖擞起来。他自豪地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曾经靠着自己的一手好字,卖了换钱,养活了全家。那么,陈老的字究竟为啥这么受当地村民喜爱呢?村民的回答朴实而真实:“他的字写得有力道,而且字体是行楷,比较好认,所以村民们都很熟悉,比较喜欢。”一位邻居这样评价道。

通过了解,记者还发现,不仅本村的村民们热衷于请他写对联、福字以及挽联等,就连镇上的一些店主开业、一些人家办喜事或者丧事等,他们也都不辞辛劳专程赶到陈老家求墨宝,这又是为什么呢?对此,陈老笑着回答:“主要还是写的内容不一般。”陈老说着,便拿出了他的“珍藏册”,这是一本手工订成的书法作品集,封面上写着“对联习字(自选、自编)”。不仅笔迹都是“真迹”,而且内容多为原创,且极具针对性。“我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但是我这个人就是喜欢模仿,注重学习和积累,所以我的书法作品,都是有针对性的,内容也是独一无二的。”陈老说道。

“堡垒地重振旗鼓振兴留墅,指挥部奋发图强大展宏图。”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陈老比较得意的作品之一,是他给当时的大队党支部写的一副对联。他还给一位迁新址的皮鞋厂老板送去一副对联:“搬进新房振兴皮鞋市场,迎来顾客活跃陵口经济。”村上一位有威望的干部去世,陈老怀着沉重的心情写下挽联:“为党工作兢兢业业一生德高望重,替民办事踏踏实实一世美名流传。”……诸如这些有针对性且接地气的书法作品,陈老写的还有很多很多。

也正因为如此,村里人从来不把陈老当普通农民看待,他的人正如他的字一样,名扬十里八乡,很受村民们的敬重。

如果你单纯地以为陈老是一位“农民书法家”,那么你错了。经过进一步了解,记者得知,陈老有着多重身份,他不仅在书画协会工作,还积极参与镇老年体协和关工委的工作,在陵口镇老年人读书会里他也是积极分子。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陈老还是一位“公益人士”。几十年来,村里修桥铺路、建文体设施、集资为民办事等,陈老都是出力最多,想办法筹集资金最多的人,不仅不贪一分,自己还贴出去一些钱,而他和老伴却都是没有退休工资的老农民。同村村民中只要谁家生活有困难,陈老二话不说从自己的家中拿出一部分粮食、棉被等送上门。对于一些处于低谷中的人,陈老还会用“人穷志不短”等积极向上的话语给予力量和关怀。以前的一位老同事家中突遭变故,一家老小挤在低矮阴暗的破房子里艰难度日,陈老知道后,主动为其奔走,联系相关部门帮其解决实际困难,自己还出面担保解决资金问题,最终让这位同事全家搬进了安全舒适的新屋。

“农民是一辈子的本行,书法是一辈子的爱好,公益是一辈子的事业。”陈老表示,只要写字的手不抖,他的本行、爱好、事业会一直做下去。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