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百姓乐享美好生活

核心提示: 每当夜幕降临,延陵镇行宫村黄固庄的村民公园“万固园”就成了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纳凉、散步、打篮球、跳广场舞……村民们不约而同聚集在此,享受着一天中的休闲时光。

“小村看变化,丹阳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道⑧

老区百姓乐享美好生活

——看行宫村如何从破旧落后的“负债村”变为“幸福乡村”


本报记者 蒋须俊 符云莹

图为环境优美的行宫村一景。

记者 萧也平 摄

 

每当夜幕降临,延陵镇行宫村黄固庄的村民公园“万固园”就成了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纳凉、散步、打篮球、跳广场舞……村民们不约而同聚集在此,享受着一天中的休闲时光。71岁的彭二毛就是其中的一员。每天晚饭过后,她雷打不动地来到公园和伙伴们一起跳广场舞。十多年间,她见证了村里跳广场舞的人不断多起来,仅固定队伍就发展了三支,村里还建了专门的场地、配置了专业的音响。

而在十年前,彭二毛和伙伴跳舞的地方却是另一番光景。“以前这一带都是废弃的沟塘、破败的房屋。”行宫村黄固庄片区的负责人陈玉秀介绍,2005年,通过本村筹资、村委会补贴、向上级争取等方式,整治废沟塘,建起了占地超3000平方米的村民公园,公园旁还配建了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塑胶跑道等,满足村民休闲需求。

“‘万固园’是行宫村建设的第一个村民公园,全村像这样的村民公园现在有12个。”行宫村党委书记马建国说。

行宫村地处茅山老区,村级经济薄弱,一度负债累累;村民们为了谋生,常年在外打工,造成了村里空巢老人多、留守儿童多的现象。马建国记得,2001年,他当选行宫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时,呈现在眼前的是村委会大楼陈旧破落、四处堆满黄沙石子、猫狗便溺随处可见的情形。不仅如此,村里还欠着28万元外债。

如何促进村级经济增收和村民致富?这成了摆在行宫村两委班子面前的一大难题。有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的马建国提出:“发展村级经济,要把自己当企业家,用管理企业的理念管理一个村。”此后,行宫村经济发展走出了兴建行鑫港码头、盘活永昌建筑公司、开展招商引资的“三大步”,真正搞活了村级经济。2002年,村级资金困难,马建国就个人拿出30万元作为行鑫港码头建设的启动资金。第二年3月,总面积9600平方米的港口码头竣工投产。港内设有5吨吊机6台,分别租给6家建材厂经营,村里当年就收到了租金36.6万元。而原本村委会的产业永昌建筑公司,经盘活后,每年可为村级经济创收30余万元;村里还利用集镇门面房等资源共引进企业12家,增加村级收入30余万元。马建国说:“我们用了5年,不但还清了村级债务,还解决了众多村民的就业问题,村级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到了2014年,行宫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80余万元。

在发展村级经济的同时,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积极探索增收致富路子。“行宫村位于市里划定的‘生态保育区’内,适宜发展生态农业。”马建国介绍,为此,村里利用水面优势,创建了1500亩鱼虾养殖基地;引进工商资本,投资建起了2000余亩的佳绿农业生态园花卉苗木休闲观光基地;流转土地760余亩,建设万花筒花卉苗木种植基地。“这三个基地的建成让村民不但有了土地租赁收入,还能在基地打工增加收入。全村8000余亩土地,目前流转率达80%,村民的收入逐年上升。”

56岁的马孝华是行宫西贺自然村人,说起几十年来的变化,他感受最深的是村里基础设施更完善了,环境更宜居了。“以前村里都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现在可不一样了,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不仅如此,每个自然村都通上了公交车,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村里还建了公园,村民休闲也有了去处。”马孝华说,行宫村发展面貌的改善,吸引了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务工、创业。“以前我们村3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在外打工。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回到家乡,有的在农业基地打工,有的还承包土地自主创业。”马孝华说,西贺村的马金儿、马腊虎就是这支队伍中回乡创业的典型。他们各自承包了五六十亩水面,从事水产养殖,创业之路走得风生水起……

从破旧落后的“负债村”到环境优美的“生态保育区”,老区行宫正日渐焕发新活力。“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我们正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出行宫村的优势,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看着盛夏时节在水稻田里飞舞、停驻的一群群白鹭,马建国说道。

丹阳日报APP

丹阳日报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