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蒋作民正在剪“喜”字。
左图:蒋作民展示“喜”字作品。
记者 李潇 摄
本报讯(记者 李潇)“这些‘喜’字包含十二生肖、岁寒三友、福娃、中国结等,希望在传承非遗的同时,也能传播中国文化。”近日,记者来到化肥小区古稀老人蒋作民的家,欣赏了他今年以来完成的作品。蒋作民的创新“喜”字有150余种,每种“喜”字都不一样,其中包含了民俗文化及传统文化。
蒋老今年72岁,退休后,他最大的爱好便是剪纸,并研究各种各样的图案,由于近年来学习剪纸的人越来越少,他便想用一些有趣的方式来吸引人们对剪纸这门老手艺的关注。“之前的剪纸都是中规中矩的,没什么特色。”蒋作民说,后来,他慢慢在剪纸中加入一些好看的图案,“现在丹阳还没有人像我这样在剪纸的字中加入文化元素的。去年,我剪了百余个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内的‘福娃’福,献礼党的十九大,很多人都表示十分喜欢。”
剪完“福娃”福后,蒋作民苦思冥想,希望用更多的方式来发扬剪纸艺术。“有一次我在外散步时,看到一些好看的图案,突发灵感,想着能不能把这些图案加到剪纸中,增添剪纸的乐趣。”蒋作民说,去年底,他开始剪“喜”字,并加入中国结以及公共自行车、共享电动车、青山绿水等环保元素。
“今年春节后,我在‘喜’字中加入了岁寒三友、福娃等元素。”近几个月以来,蒋作民又在“喜”字中加入了十二生肖、葫芦、如意、绣球等元素,还专门设计了“心连心”双喜,“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七夕结婚,前几天他来我这里要了很多‘喜’字,其中有两个带有他和他未婚妻的生肖,几个‘心连心’双喜,其他的则带有葫芦、如意、绣球等图案,说是准备在他儿子结婚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
采访时,记者观察到,蒋老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与剪刀接触的地方都起了厚厚的老茧。从不到四十岁就开始接触剪纸,如今已经坚持了30多年,虽是自学,但蒋作民对剪纸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甚至吃饭睡觉时都在想着如何能剪出更加新颖的图案。当记者问他为何能一直坚持,他说:“其实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剪纸艺术能在丹阳得到传承发扬,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咱们的传统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