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眭书林手拿红十字会颁发的志愿捐献遗体荣誉证书。
记者 魏裕隆 摄
本报讯(记者 魏裕隆)“我要把自己献给国家做医学研究,为国家做点贡献。”近日,家住育才路附近的眭书林老人拿出红十字会颁发的证书跟记者说道。
今年87岁的眭书林原是人民电影院的退休干部。老人平时性格开朗,热心助人。对于捐献遗体的想法,他在三年前就已经产生了。眭老曾在报纸上看到,我市书法名家余康宁志愿捐赠遗体的报道后,就萌发了志愿捐赠遗体的心愿。他与子女进行沟通,希望得到子女的支持。子女都表示反对,纷纷拒绝了他。虽说子女不同意,但他并没有放弃。后来老人参加同学聚会时,与在某医科大学任教的老同学闲聊时得知,现在大学每年接收到的志愿捐献遗体数量非常少,由于捐献匮乏,医学生实践学习时多名学生只能共用一具遗体。国内有的医学院甚至二三十个学生才有机会解剖到一具遗体,大大影响实际操作能力。听到这一消息,眭老更是坚定地要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入土为安”才是逝者的最好去处。眭老又与子女进行了沟通,还给他们灌输人活着就要实现自己的价值等观念,让他们意识到人死后并不一定要入土为安,觉得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还不如发挥点余热,捐献遗体还能为国家节约土地,造福后人。在与子女经过几年的沟通后,他们终于理解和支持父亲的想法,并在遗体捐赠申请表上签下了字。眭老说,儿女要为父母养老送终,他们能够选择尊重我的选择,这让我觉得很欣慰。后来,老人顺利拿到了志愿遗体捐赠的证书。
眭老一生与人无争,身体健康,心态乐观。他呼吁更多的人能转变观念,参与到遗体捐献中来,用自己的身躯为医学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记者感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几年,我市有许多人都自愿加入到遗体捐献这一高尚的志愿行动中来。眭书林以大爱无私的精神,将自己奉献给医学事业,留爱人间,完成了生命的“二次”延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