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烽火岁月
——记我市抗美援朝老兵陆晓龙
图为老人向记者展示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其他证件。
记者 魏裕隆 摄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也是抗美援朝胜利65周年。6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参战,打响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战争,百万名热血战士奔赴朝鲜战场。许许多多战士永远长眠在异国他乡,健在的老战士则已白发苍苍。耄耋之年的陆晓龙是我市抗美援朝的老兵,经历过战火磨砺的他提起那段峥嵘岁月,感慨万千。
赴朝参战
86岁的陆晓龙,家住海会新村。他神采奕奕、思路清晰,用颤颤巍巍的手拿起一枚保存至今的抗美援朝军功章,开始回忆起战火纷飞的历史。
1951年,当时17岁的他在珥陵大祥里村报名参军。出发当天,街上也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经过了部队集训和文化知识学习,他成为了一名无线电兵。1952年9月,陆晓龙所在的23军69师部队到达朝鲜东海岸元山一带驻防。同年10月,他所在的部队在东海岸乾子里、牛达山、板桥洞等地区驻地集结。行军中,不断传来防空警报,部队在公路两边就地散开趴在地上,敌人的飞机无目标地投下炸弹。部队每天都是晚饭后行军,到天快亮时上山宿营。陆老清楚地记得并没有什么作战经验的他们,经常面临着枪林弹雨。子弹从他们耳边嗖嗖而过,有的战士直接被打倒,有的趴在地上也被炸弹炸伤。他回忆说,战争是残酷的,流血牺牲是常有的事,战争也是艰苦的。不打仗时,他们只能在战壕里或是防空洞里躺着,打个盹。一旦敌人打来,再累再苦也要操起枪杆子去打仗。
洪元里战斗
1953年4月,部队动员参加洪元里战斗,陆晓龙跟随部队去敌人阵地前沿侦察,熟悉地形研究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对付的办法。一路上火光控制是很严格的,一方面怕与敌人遭遇,另一方面怕被敌人发现,而影响行动作战计划。
敌人阵地前沿架设的是半圆形铁丝网,根本无法跨越过去,而且铁丝上挂着很多罐头盒,一碰就会发出响声。因此,他们决定冲锋前,集中火力炮击三分钟,让敌人丧失抵抗力。部队在敌人阵地周围埋伏好,并做好了一切冲锋前的准备工作,在铁丝网上安放了炸药包,便于在炮击的同时炸开一条冲锋通道。这一切工作都做好后,部队按照规定时间开始炮击,只见火光四射,万炮齐放,炮声隆隆,炮弹像雨点般地落在敌人阵地。战士们顿时心里也乐开了花。此时,只见三发红色的冲锋信号弹冲上天空,轰轰几声爆炸声,炸开了铁丝网的冲锋通道,只听得四面八方齐声发出“同志们,冲啊”的喊声,战士们个个像猛虎般地一跃而起,冲上了敌人阵地。炮火延伸后,部队又组织第二次冲锋,一个排顺利地冲上去,占领碉堡。敌人碉堡被部队占领后,连长为了保障通讯联络畅通,怕报话机被炸坏,命令陆晓龙与通讯员到碉堡里去进行联络工作。此时,陆晓龙在碉堡里与指挥所通话,通讯员被敌人甩出的一枚手榴弹炸成重伤,在送往医院的路上牺牲了。陆老回忆说,他浑身都是被炸的飞土,左眼角也受了伤,鲜血直流,忙用急救包包扎了一下,又继续工作。至今还有一块弹片留在里面。此时,天已亮,如果不加快速度,敌人的侦察机就要来了。接到连长的命令后,陆晓龙立即护送九名轻伤员,押送一名俘虏向指挥所出发。他带着伤员和俘虏从干河沟向蓬莱山前行。为了不暴露目标,他们又穿越了树林后,才顺利到达了指挥所。
攻打洪元里,只用了二十多分钟就结束战斗了,全歼敌人一个加强排,战斗结束后,陆晓龙不仅保证了连长与指挥部的联络畅通,而且还完成了连长的通讯员工作,护送伤员和押送俘虏,受到了领导表扬。荣立三等功。抗美援朝的首次战斗,让他终身难忘。1953年7月27日停战后,他随部队一直守卫在三八线上,历时6年之久,直至1958年3月才撤军回国。
远隔时空,我们虽然无法真切地体验到那战火纷飞的场面,可在陆晓龙老人详细描述的当时的战况中,光是聆听,已然感受到了战场的硝烟与战争的惨烈情景。
服务社会
或许就是怀着对历史的情感,陆晓龙一直保存着在朝鲜战场上的几件物品,经常拿出来翻看。每次看到这些物品时,好像又把他带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让他深有感慨。军功章、尼龙避弹衣片等物品,陆老至今都当作无价之宝,非常爱护和珍惜。
转业后,陆晓龙回到丹阳工作,先后在司法局担任副局长、法院担任副院长。退休后,他在家爱好上网,运用自己专业的法律知识,免费为网友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全国各地的网友通过QQ结识他,了解他。网友除了跟他咨询法律知识外,还浏览他的QQ空间,看他写的抗美援朝回忆日志。
陆老说,有些网友得到过陆老的帮助,为了表示感谢,还特意从老家到丹阳拜访看望他。他还通过与网友交流,找到了多年未见的战友。如今,虽然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但他心态乐观,热爱生活。经历过生死,见证过历史的他用一生诠释着一名革命军人的忠诚和担当,他永远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