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大家,我会努力干好自己的营生!”

核心提示: 昨天,一则“帮助桃农销售水蜜桃”的帖子在不少市民的微信群和朋友圈中被大量转发,主人公是来自我市司徒镇杏虎村的村民纪大妈。

爱心人士帮着“吆喝”卖桃子,让桃农纪大妈很是暖心——

“谢谢大家,我会努力干好自己的营生!”


本报记者 马骏

o_1cj3705a18i48b12pjs5b3jca

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桃农纪大妈今年丰收不烦恼。

记者 马骏 摄

 

昨天,一则“帮助桃农销售水蜜桃”的帖子在不少市民的微信群和朋友圈中被大量转发,主人公是来自我市司徒镇杏虎村的村民纪大妈。和很多杏虎村的桃农一样,纪大妈的水蜜桃今年也获得了丰收,但由于自己没有销路,纪大妈一度很是苦恼。机缘巧合下,几位爱心人士听说了纪大妈的苦恼,于是主动帮纪大妈四处寻找销路,并帮忙宣传。短短几天内,纪大妈的近2000斤水蜜桃只剩下了500多斤。“现在我一点也不担心了,剩下的这些水蜜桃相信很快也能卖出去。”纪大妈笑着说道。

昨天下午,记者驱车来到了司徒镇杏虎村村委会附近,纪大妈的“桃园”就在此处。没有招牌,没有展示台,纪大妈的路边摊更像是个简易的“凉亭”。听闻记者的来意,纪大妈笑着说:“真是多亏了那些爱心人士,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纪大妈指着身后的一片桃林告诉记者,自己在这里承包了6亩地种桃树。“今年的水蜜桃,不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来说,都比去年的好,可甜了。”纪大妈说,这片桃林眼下全靠她一个人打理,每天她都会推着自己的电动三轮车到路边卖,但路边的果农又何止她一个,销售的难度可想而知。纪大妈说,自己不识字,只会在田间地头埋头苦干,每年的水蜜桃除了村里的合作社帮销,剩下的要靠自己在路边销售,运气不好的时候,一天甚至做不成一笔生意。

作为此次帮助纪大妈的爱心人士之一,市民蔡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的一位好友前几日路过纪大妈的桃林,就想着买点水蜜桃,在与纪大妈的闲聊中得知了她目前的困境。蔡先生表示,他和几个朋友平时有机会就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在听说纪大妈的困难后,大家便一同前往纪大妈那里买桃子,“我们几个人按照一斤6元的价格买了2000元的水蜜桃,有的人是买了自己吃的,有的人则是单纯地想要帮助她,买来送给亲戚朋友的。”蔡先生说,“大家不仅买了桃子,还在各自的微信群、朋友圈里呼吁其他人去纪大妈那里买桃子,心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

虽然蔡先生希望通过媒体让更多的人关注纪大妈,让更多的人帮助纪大妈,但纪大妈本人却有着不同的想法。“我真心感谢这些爱心人士,他们甚至没有告诉我他们的姓名,但这是我自己的营生,要想继续做下去,单纯依靠爱心人士的帮助肯定不行,主要还是得靠我自己。”纪大妈说,眼下,自己的水蜜桃还没有品牌,而同村的很多人已经在向着品牌化的道路发展。纪大妈表示,目前这样的处境终究是因为自己不识字,文化水平不够,很难做出积极的改变,“村里的合作社虽然在尽力帮助我,但毕竟果农这么多,对大家的帮助应该是均等的,不可能对我太过照顾,否则别人有想法,我自己心里也会有疙瘩。”

虽然目前仍有几百斤水蜜桃没卖出去,但纪大妈对此并不担心,“今年的水蜜桃这么好,总会有人买的,我担心的是,万一通过媒体的报道,人家到我这里来跑一趟,发现我的水蜜桃都卖完了,这不是骗人嘛,还浪费了汽油,那样我就得内疚了。”纪大妈笑着说道。

记者了解到,往年,很多果农都有丰收的烦恼,但近年来,不少果农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与水果商联系,从单纯的卖水果扩展到做罐头、榨汁饮料等,做出了自己的特色,一些果农还通过互联网,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对于果农的关注与帮扶,也让果农们减轻了压力。纪大妈对此不无感慨地说:“作为一个普通的果农,我真的没想到能得到这么多来自方方面面的帮助,这让我真切地感到很暖心。”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