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如意慈善义工走进丹北镇潘云云养老院,给老人们带去了问候和关爱,并引出了一段“大家长”尽心尽力照料“老小孩们”的感人故事——

同睡一床,悉心照料九旬老太13年

核心提示: 盛夏时节,如意慈善后巷小分队走进了位于丹北镇飞达村的潘云云养老院,给老人们带去了问候和关爱。如意慈善义工们发现,养老院院长潘云云就像一位“大家长”,时刻牵挂着养老院中的每一个“老小孩们”,在他们生病时不离不弃、悉心照料,在他们无聊时说话解闷、安排活动。尤为让人感动的是,潘云云与九旬老太同睡一床悉心照料已经长达13年。

盛夏时节,如意慈善义工走进丹北镇潘云云养老院,给老人们带去了问候和关爱,并引出了一段“大家长”尽心尽力照料“老小孩们”的感人故事——

同睡一床,悉心照料九旬老太13年

本报记者 蒋须俊 见习记者 魏郡玉 通讯员 朱莉 董富祥

义工们在养老院给老人理发。

记者 李潇 摄

百善孝为先,尊老敬老、关爱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盛夏时节,如意慈善后巷小分队走进了位于丹北镇飞达村的潘云云养老院,给老人们带去了问候和关爱。如意慈善义工们发现,养老院院长潘云云就像一位“大家长”,时刻牵挂着养老院中的每一个“老小孩们”,在他们生病时不离不弃、悉心照料,在他们无聊时说话解闷、安排活动。尤为让人感动的是,潘云云与九旬老太同睡一床悉心照料已经长达13年。

记者近日随如意慈善义工在潘云云养老院看到,10多间宽敞的屋内各住着三四位老人,里面空调、电视、电扇等一应俱全。为了能方便在晚上照顾老人,潘云云将行动不便的老人安排在自己身边,在她的房间里,住着3位老人。其中93岁的顾凤英老人,潘云云已经和她同睡一床13年了,13年来,潘云云喂饭喂药、端屎端尿……从无半句怨言。

潘云云养老院开办至今已经有16个年头了,如今62岁的潘云云在回想当初开办养老院的初衷时依旧深有感触。她告诉记者,现在农村外出务工、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儿女离家,村上的留守老人老无所依,老人七八十岁了还要自己照顾自己,生活很是凄苦。于是,原先在后巷一企业做电焊工的潘云云萌发了利用自家房屋创办养老院的念头,这一办就是16年,“我想让这些老人得到良好的照顾,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如今养老院中有20多位老人,最高峰时曾有50多人,他们分别来自常州、无锡等地,其中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也74岁了。”潘云云说,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大多为孤独或病残者,不但要悉心伺候,更要区别照料。在潘云云的心目中,最难照顾的是81岁的陈腊保老人,她儿子把老人送到养老院的时候,因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而且眼睛不好,经常睡地上,但潘云云没有放弃这位老人,为了保持清洁,每天给她洗两次澡,并一手包办了喂饭、喂药等工作。从前年夏天被送过来至今,老人的身体恢复较好,一直维持在一个非常稳定的状态,这都要归功于潘云云体贴入微的照顾。张英锁的母亲80多岁了,在潘云云养老院中生活了8年,最近,她永远地离开了。张英锁说:“母亲每天晚上都有尿床的情况,但潘院长从来没有嫌弃过,一直以来精心照料母亲,我非常感谢潘云云院长。”

81岁的老人谢宝娣患有老年痴呆,听说潘云云对待老人如亲人,工作细致入微,特意从其他养老院转了过来,如今已经在这生活5年了。对于生活情况困难的老人,在费用方面,潘云云也是能减免则减免。养老院中72岁的徐月芳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她在这边住了5年,当初是她的小叔子送过来的,平时虽有小叔子补贴,但依旧生活困难,潘云云得知了这一情况,主动给她减免了一些费用。潘云云表示:“我这样做也是不想因为费用的问题,让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照料。”

当天,如意慈善总队活动委员朱清华、如意慈善后巷分队队长陈小青带领30多个义工,给老人们量血压、打扫卫生、理发、包馄饨、表演戏曲等文艺节目,以多种多样的形式陪伴老人,养老院内充满了欢声笑语,现场温暖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82岁的陈红良老人看到有义工和志愿者们过来陪伴他们,还表演了他们喜欢的节目,他激动得如同孩子一般,“表演的非常好,唱的也好听,只要他们经常来看我们,我们就开心!”

“这次我们如意慈善首次去民办养老院,也是听说了潘云云院长照顾老人尽心尽力,使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感人事迹。”朱清华介绍,他们为这次的活动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在群里募集了1200多元,用这些钱给老人们买了菜,也买了目前养老院中最缺少的尿不湿,带给老人们的是满满的关怀。

老人需要陪伴、需要关爱,面对这份“夕阳事业”,潘云云不辞辛劳、甘之如饴,并将一直做好“家长”的角色,给老人们一个幸福的老年生活。如意慈善义工表示:“今后将定期去养老院看望老人,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爱。”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