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吕城进士黄之晋

核心提示: 黄之晋,是清代吕城的最后一位进士。笔者通过研究各种文献资料,试图还原黄之晋的生平事略。

文/图 姜洪斌

黄之晋的著作

黄之晋,是清代吕城的最后一位进士。笔者通过研究各种文献资料,试图还原黄之晋的生平事略。

一、黄之晋的家世

黄氏“先世为汉江夏孝子尚子尚书令香公之裔,宋遇和公迁居江西之沇江,其后累叶皆登科第。明洪武朝,讳文焕公以进士秉铎丹阳,遂家于邑之黄家巷,后徙东乡栅口村。”

黄之晋的父亲黄裳吉,字福组,号心耕,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黄之晋家原世居栅口村,村中有“绿野轩”读书处,其父亲开始从栅口迁居吕城镇南街(圣旨西路小石桥边),题堂额为“留馀”。《吕城杂咏》中有诗为证:“栅口吾家聚族长,三迁只卜永和乡。留馀郑重先人意,绿野何年复旧庄?”

黄裳吉从小“幼而食贫,陈大宜人(黄之晋祖母)课以句读,未尝就外傅,而府君终身览经史,百家皆通晓。”他常要求之晋勤学:“每出一语难,不孝(之晋)张口不能应,府君则徐徐疏解之。”在黄之晋《吕城杂咏》的“古今题咏”中留有一首“病中口占谕儿辈”的遗诗:“辛苦蒙城三徙宅,留馀堂里两言箴。兄弟协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变金。”心耕后被授于“奉政大夫”,卒于道光七年(1827),享年62岁,葬于花家村祖茔。

心耕育有三子,黄之晋为次子。之晋兄长黄之泰生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卒于道光十七年(1837),享年45岁。在“古今题咏”中留有“吕城怀古”诗两首:“赤乌霸业白衣营,刮目空传吕子明。争似汪波吾祖量,客离三日鄙心萌。”“孱陵祀典合从删,谁问牙幢建此间。花早吴宫销尽后,关神气自作河山。”季弟黄之履生于嘉庆十四年(1809),卒于道光五年(1825),年仅十七岁。

二、黄之晋的生平

黄之晋,字少铁,晚号铁禅,生于清嘉庆七年(1802)。黄之晋从小聪颖性悟,读书目数行下。家贫苦于藏书不多,通籍后购书万余卷,翻阅一过,皆能得其要领。25岁时父亲亡故,38岁时失去母亲,全靠自己勤学成家。

清道光十五年(1835)县考中举,选为贡生。

道光十八年在家乡吕城开始编写《吕城杂咏》。

道光二十年《吕城杂咏》一百首定稿,黄之晋客居扬州邗江作“吕城竹枝词七首”。

道光二十二至二十三年,客居仪征真州城南作“吕城续咏八首”,并写“自题吕城杂咏”(前言)。

道光二十四年赴京赶考,高中进士,时年42岁。

道光二十五年始,受任江西,先后在彭泽、新喻、南丰为县令,后擢升为建昌同知。

咸丰五年(1855),太平天国军与清军在吕城鏖战期间,之晋在江西南丰作“怀吕城旧居六首”,《吕城杂咏》一书编定。

咸丰十一年冬,由于吕城战乱,身在江西建昌的黄之晋仍未收到家书,心急如焚,抑郁而罢官。

同治元年(1862),黄之晋客居江西赣州,历主书院讲席(书院里的教谕),在此期间,将《吕城杂咏一百首》和《吕城古今题咏抄》两卷合一,出版《吕城杂咏》。

同治七年(1868),黄之晋客死赣州,享年66岁。

三、黄之晋的著作和为人

从黄之晋的《吕城杂咏》一书细读后,可以看出其用毕生精力编纂这本著作。在编写该书的同时,特别是他离开朝政,利用书院讲席之隙,编写出版《秋水斋言诗集》、《双江吟社稿》、《滕王阁唱和稿》、《褒忠录》、《泣珠集》、《四书说剩》、《铁禅骈体文剩》、《铁禅散体文剩》、《渝水诗观》、《历代名媛诗词选》等多本书著。

黄之晋在江西为官清正,做人豁达,被“江右人(江西人)奉为圭臬(做人做事的准则),有才子之称”。

在家乡,《吕城杂咏》一百首之二十一中,写到泰定桥一诗:“叠叠桥梁行路宜,就中泰定屡修治。富民好学庞居士,破费黄金买口碑。”下有注脚“桥有大桥、小桥、青龙桥、师道桥、东西庙桥、三板桥等名。大桥又名泰定桥,以创建于元泰定间,庞舜举建也。乾隆初陈、张诸姓重建。道光己亥(1839),予偕里人集捐重修焉。”说明黄之晋中举以后,就偕同父老集资修建倒塌的泰定桥,为家乡人民做了行善积德的好事。

光绪六年(1880)黄钧渭为黄氏“十五世伯兄得位公行述”一文中说到:“道光二十六年,因黄氏宗祠有所倾颓,神主亦多缺失,倡议修辑,妥侑先灵,恐限于资难以集事。时少铁(之晋)宰江西,祠中当有助款。兄(指得位公)不惮劳瘁,往返数千里,取得捐项,赖以告成。”文中反映出黄之晋刚到江西任职两年,同族人为急修家姓祠堂,赶来向他集款。之晋心想,事不火急也不会行程千里赶至请援,于是拿出自己积存的所有奉禄,慷慨解囊,使家祠得以修复。

从以上两事,可以看出黄之晋对待族人和乡民的贤人风范。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