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煎饼十四年,收入不错的背后是辛苦
本报记者 赵文菁 马骏
记者 赵文菁 摄
昨天早上7点多,新欣市场周围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有的是赶着去上班的,有的是去菜市场买菜的。在距离菜市场西门不远处的路口,几个人正围在一个“杂粮煎饼”摊前,摊主孙留灯在有条不紊地忙活着。
“老板,现在是给我做吧。”
“是啊,实在不好意思,久等了,马上就好。”
“可以手机支付吗?”
“没问题,微信、支付宝,都可以。”
每天早上,孙留灯的摊前都是一片忙碌的场景。有意思的是,很少有顾客会催他。排队等候的人往往都会专心地看着孙留灯做完一个又一个饼,这看起来更像是孙留灯在表演才艺。
他头也不抬,用一个大勺从脚边的大桶里舀出一勺面糊,顺势倾倒在了面前冒着热气的煎板上。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没有一点面糊洒出来。接着,他开始用刮板将煎板上那一团面糊均匀地摊开来,一下一下,最终形成一张圆形薄皮。之后,他又用铲子将刮板上残留的面糊铲下,将薄皮的空缺处填上。一大勺面糊竟正好摊匀了一张饼皮,不多也不少。接下来的工作就轻松多了,孙留灯询问着顾客要加哪些材料,哪些材料不爱吃,手上动作却不曾停下,等顾客一一回答完毕,一份杂粮煎饼也就差不多做好了。
煎板上不断散发出热气,几位顾客稍稍向后退了一两步,“冬天,早上气温很低,我一大早就站在这里摊煎饼,那时候煎板散发的温度会让人觉得暖和,但现在,太阳早早地就出来了,我站在这里摊煎饼,与站在太阳底下差不多,不过做了这么些年,早就习惯了。”说着,孙留灯将刚刚做好的一份煎饼递给了顾客,“现在烫手,一会儿再吃吧,别把袋子打结,不然到吃的时候就不脆了,饼会软掉,这样口感就变了。”孙留灯连声提醒。
今年48岁的孙留灯是延陵镇人,在开发区经营煎饼摊已有14年了。孙留灯说,在摊煎饼之前,他一直做皮鞋生意,曾辗转过上海、广州、南京,后来生意越来越差,他便做起了摊煎饼的生意来。如今,他在开发区摆摊,他的妻儿则在全福路上经营着一家门店,做的也是杂粮煎饼的生意。
“我在这里做煎饼的时间长了,认识了很多来来往往的人,所以有不少回头客。一份杂粮煎饼卖七八块钱,一个月大概能挣靠近五千元吧,比起很多和我一样在街头谋生的人,我这一行的收入还是不错的。”孙留灯说道。
然而,可观的收入背后却是一年到头的辛苦。
每天早上4点左右,孙留灯就得起床着手准备当天要用的食材,而妻子则起得更早了。为了买到最新鲜的食材,孙留灯的妻子每天都得一大清早赶到南门菜市场购买新鲜的生菜、香菜等食材,待妻子回到家后,他需要将食材洗净切好,这一切的工作既要保证质量,又得抓紧时间,6点左右,他便会赶到市场,在自己的摊位上开始一上午的忙碌。
卖杂粮煎饼的这些年里,孙留灯的煎饼摊慢慢做出了人气。为了让煎饼更好吃,孙留灯认真琢磨自己所用的酱料。他说,自己最初使用的酱料配方是向别人请教后学来的,之后曾多次改进。不仅如此,为了使酱料更加美味,在熬制的时间上,他多增加了半小时。虽然煎饼里的薄脆不需要每天都准备,但一旦要油炸,就要耗费不少功夫,“我要先在锅里倒上一大锅油,再把由面店加工好的皮子放入油锅,炸好后放凉,再用四五个塑料袋包好放进箱子里。一旦发现薄脆发软,我就会全部扔掉,不过一般情况下,那些薄脆往往当天就能卖完。”
孙留灯说,自己和妻子不知不觉已做了十几年摊煎饼的生意了,“别看这一行的收入不错,但毕竟是小生意,哪天做不动了,说歇也就歇下来了,到那时候可就一点收入也没有了,所以我和妻子都趁着现在体力跟得上,每天想的都是能多做几个生意,毕竟我们还得存点钱留着以后养老呢。”孙留灯擦了擦汗,又开始忙活起来。
网友评论